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
1.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
2.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细解析
文言文常用虚词 一、而 ㈠[ér] 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例:今之从政者殆~! ㈡[néng]名词。
才能。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 ㈠[hé] ⑴代词。
表示疑问。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例:豫州今欲~至? 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 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 ㈡[hè] 动词。担,负。
通“荷”。例:~蓑~笠。
三、乎 [hū] ⑴助词。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⑵介词。
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 [nǎi] ⑴代词。1、相当于“你”。
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
例: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
例:子无~称。 ⑵动词。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
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何况建造房屋呢?)? ⑷副词。
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⑸副词。仅,只。
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⑹副词。
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尽其肉,~去。
⑺副词。宁,岂。
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⑻连词。而。
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⑼连词即若。
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⑽连词。
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⑾助词。作语助。
例:~文~武。 五、其 ㈠[qí] ⑴代词。
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
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2、表示希望。
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且行千里,~谁不知?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
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
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
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3、表示承接。
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
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
例:~以沛为联汤沐邑。2、作语助,表示限定。
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
姓。 ㈡[jī]助词。
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
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六、且 ㈠[qiě] ⑴副词。尚且。
例: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祸~不测,敢望报乎? ⑵副词。暂且,姑且。
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⑶副词。
将近,将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以为~噬己也,甚恐。
⑷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1、又。例:河水清~直猗。
2、又……,又……。例:先生~喜~愕,舍狼而前。
3、一面……,一面……。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⑸连词。表示进层关系。
1、而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2、并且。例: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3、况且。例:~壮士不死即已。
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抑或,还是。例:岂吾相不当侯邪?~因命也。
⑺助词。发语词。
例:~顺性情,好利而欲得。 ⑻名词。
姓。 ㈡[cú] 动词。
往。例:士。
3.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4.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
1 而
(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连词;第二人称;
2 何
代词,作宾语;作定语;副词,表反问,表程度
3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表测度;用于感叹句;
作介词,相当于“于”
4 乃
(顺承,逆转,限制)副词;第二人称代词;判断动词
5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代词(作主语短句的小主语,活用为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表远指,表包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连词,表假设或选择
6 且
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7 若
代词,表对指(你,你的),表近指;假设连词;选择连词
8 所
助词,表被动;组成“所”字名词性结构
9 为
读去声,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替代,时间,目的,原因);助词,表诘问
10 焉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助词,表反诘
11 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肯定,疑问,感叹),表停顿;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12 以
介词,表(工具或方法,起提宾作用,原因,时间或处所,对象);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或结果,因果关系,修饰关系)
13 因
介词,表原因、凭据、方式;连词,顺接上文
14 于
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表比较;表被动
15 与
抱歉,我在虚词里没找到
16 则
表(承接,假设,并列,转折,判断)关系
17 者
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起停顿作用;置于数词之后
18 之
指代人或事物等;指示代词,表近指;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一.文言词语的分类:1.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二.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
然后完成下列练习: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A.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 B.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D.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E.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F.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A.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D.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E.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F.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A.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C.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D.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E. 贫者语于富者曰(对)F.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三.虚实兼类现象: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1.安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②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③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⑤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2.所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②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⑤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量词,座3.与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介词,同,和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③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助词,同“欤”,吗⑤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⑥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四.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
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小练习]解释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
1.者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③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2. 以①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②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⑤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3. 焉①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②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③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⑤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五.虚词的古今变化。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
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
“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2.沿用至今。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3.用法变化。
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小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
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②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那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呢④为众人师且不敢 尚且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那样⑥更若役,复。
6.给我高中生文言文18个虚词的详细资料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