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1.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 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2.初中文言文重点有哪些

1)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开元年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名曰“岳阳楼”。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本文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金在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了。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和,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俱兴:各种废弛的事都兴旺起来了。

废,荒废。俱,全、都。

兴,兴办。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就。

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同“嘱”,作文,写文章。以,用来 (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

胜状,胜景,好景色。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

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

汤汤,水流大而急。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涯,边。

际涯:边际。(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阳光明媚,傍晚阴暗无光,天气景象变化多端。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

晖:日光。阴,暗。

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则,就是。

大观,宏伟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

矣,语气词“了”。之,的。

(15)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6)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

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

极,极点,此指直达。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职流迁的人。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于,在。

此,这里。 (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览,观赏。

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19)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

“至若”近似“至于”“又如”。霪(yín)雨,连绵的雨。

霏(fēi)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过多 (20)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2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阴冷。浊,浑浊。

排空,冲向天空。 (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光芒。 (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岳,高大的山。潜,潜藏。

形,形迹。 (24)樯(qiáng)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樯,桅杆。楫,桨。

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

有,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

去,离开。国,京都。

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

忧,担忧。谗,谗言。

讥,讥讽。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凄凉的样子。

感,感伤。极,到极点。

而,顺接连词。 (29)至若春和景明:又如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普照。

至若,又如。春和,春风和煦。

景,日光。明,明媚。

(30)波澜不惊:没有惊涛骇浪。惊,起伏。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在树上。

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33)岸芷汀兰:岸上的香草与小洲上的花草(此句为互文)。芷:香草的一种。

汀:水边平地。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而或,有时。一,全。

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

(38)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印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璧,圆形的玉。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有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42)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

宠,荣耀。 (43)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此指端着。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夫:唉。

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

为,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

3.初中文言文重点

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济,船破,皆游。 2.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释下列句子。 1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解释下列句子。

1.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 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

4.初中文言文知识归纳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1.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 词义转移。“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词义出现了转移。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5.初中文言文重点有哪些

1)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开元年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名曰“岳阳楼”。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本文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金在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了。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和,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俱兴:各种废弛的事都兴旺起来了。

废,荒废。俱,全、都。

兴,兴办。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就。

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同“嘱”,作文,写文章。以,用来 (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

胜状,胜景,好景色。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

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

汤汤,水流大而急。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涯,边。

际涯:边际。(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阳光明媚,傍晚阴暗无光,天气景象变化多端。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

晖:日光。阴,暗。

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则,就是。

大观,宏伟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

矣,语气词“了”。之,的。

(15)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6)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

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

极,极点,此指直达。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职流迁的人。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于,在。

此,这里。 (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览,观赏。

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19)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

“至若”近似“至于”“又如”。霪(yín)雨,连绵的雨。

霏(fēi)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过多 (20)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2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阴冷。浊,浑浊。

排空,冲向天空。 (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光芒。 (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岳,高大的山。潜,潜藏。

形,形迹。 (24)樯(qiáng)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樯,桅杆。楫,桨。

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

有,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

去,离开。国,京都。

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

忧,担忧。谗,谗言。

讥,讥讽。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凄凉的样子。

感,感伤。极,到极点。

而,顺接连词。 (29)至若春和景明:又如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普照。

至若,又如。春和,春风和煦。

景,日光。明,明媚。

(30)波澜不惊:没有惊涛骇浪。惊,起伏。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在树上。

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33)岸芷汀兰:岸上的香草与小洲上的花草(此句为互文)。芷:香草的一种。

汀:水边平地。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而或,有时。一,全。

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

(38)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印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璧,圆形的玉。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有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42)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

宠,荣耀。 (43)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此指端着。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夫:唉。

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或,近于“或许”“也许”。

初中文言文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