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1.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翻译: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此文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写观日出之后,就写了名胜古迹,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而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
第五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杂树,多松,生石罐,皆平顶。”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
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2.《 登泰山记》的翻译和原文
原发布者:幻冰魂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在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子颖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头砌成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谷进去,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谷,古时候叫它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云上覆盖着白雪,雪花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像是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着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戊申这天是月底,五更的时侯,(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扑打着脸,亭子东面从脚底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
3.登泰山记的文言整理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4.《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 清 · 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译文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5.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擂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 泰山的南面,大汶河向西流去;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大汶河,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方就是古长城。泰山最高日观峰,在长城以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的西北谷,越过长城,到达泰安。这月二十八日,我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面山脚往上攀登。
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是石头砌成台阶,那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涧。
中间那—条绕泰安城流过,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起初顺着这条涧进了山。
走了—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涧往上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山,(则是)顺着东边的山涧进山,路上有天门。
东面的山涧,古代叫做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那里去。现在我们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把它都叫做天门。
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几乎无法登上石级。到达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远地看见夕阳照耀着泰安城,大汶河、徂徕山如画—样美丽,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好像一条飘带那样轻盈。 戊申这天正值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大风扬起积雪迎面扑来。日观亭东面,从我们脚下直到远处都弥漫着白云。
隐约看见云里有几十个像擂似的白色的东西矗立着的,原来是山峰。天边有—条云带,颜色很奇怪,—转眼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升起来了,像朱砂那样纯红,下面有一片红光,晃动承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回头 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太阳照着,有的没有照到,红白两色错杂在一起,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峰西边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
这天,我们还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高宗显庆以后的,那些远古的石刻文字都已模糊不清或者缺失了。偏僻的、不在路旁的,都来不及去。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呈青黑色,多为又平又方的,很少是圆的。杂树少,松树多,长在石头缝里,树顶都是平的。
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流水,没有鸟兽的声音和形迹。靠近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可以没过人的膝盖。
桐城姚鼐记。
6.姚鼐《登泰山记》
桐城派是清代规模最大、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散文流派。
姚鼎是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登泰山记》体现了 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古文修辞理念口 一、结构美 《登泰山i己》共有五段,全文结构安排重点突出、详略得 当、层次分明。作者在第一段先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通过叙 述济水和演水是怎样分流及分水界的长城,先总体勾勒出泰 山的轮廓,给读者留下一个整体印象,作者用笔是极其简洁 的。
最后写出日观峰的位置,其实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为 以后重点描写日观峰的景色埋下伏笔。作者在写泰山的地理 位置时,写法也非常独特。
作者采用由二面二到二线二再到二点二 的写法,先写演水和济水的分流,是二面二;再引出两水的分界 线:古长城,是”线“;这样的写法更能体现出作者行文的简洁 及其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第二段主要是写登山和山顶所见 景象。
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方法,描写了泰山的高 峻、雄浑和壮阔。第三段的日观峰看日出是全文描写的重点, 因而详加叙写和描绘。
作者先从风、雨、云写起,开始所写”大 风扬积雪击面二,这是所感:接着作者向远出眺望,那是一片漫 漫的云海,云海里面隐藏着云雾的是山蛮,在天的尽头出现一 片云烟,颜色有点异样,不仅就变幻出五彩,在风、雨、云的烘 托下,便写到日出,作者便生动地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这是 所见。这里作者主要是从颜色和气象两个方面对泰山的壮美 景象进行形象的描绘的。
如果说前面是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话,那么第四段主要是写泰山的人文景观,作者主要写了高 山、建筑群和古迹,这也是作者从整体上描写泰山之美。文章 最后写了作者对游泰山的感受。
从以上各段的描写我们可以 看出,全段的结构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既有整体描写又有局 部描写,结构简洁明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古文根底之深厚口 二、画面美 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描写登山所见、所 感,而且从其描写中作者已给我们绘出一幅优美的登泰山地 势图。其一是泰山地势图。
作者一开始便介绍泰山之地理位 置,从其所写来看,便已经给读者脑海里留下了一幅泰山地势 图。从这幅泰山地势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登山的路线 及其作者所描写泰山景象的特点。
可以说,这也是作者此篇 游记的点睛之笔。其二是雪后登山图。
以往登泰山者往往选 择春秋季,而姚鼎却选择冬季雪中登山这颇有一番风味,能够 反映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雪后的山景本来就非常美丽的,在 姚鼎的笔下显得更美。
这幅画以南天门为主体,作者描绘了 雪厚的群峰、晚日、城郭、何流。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无比壮 美的意境。
颇似一幅意境深远的咏雪诗。特别是皑皑的自 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这些意象又在壮美的意境中带 有一种优美的倩调。
动态的美和静态的美相互映衬,使这幅 雪后登山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势。其三是泰山日出图。
泰 山日出是此篇游记中描写最优美的一部分。作者写到:”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末如丹,下面红光动摇惩之, 或日:、此东海也‘。
二此句描写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有红日 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作者如此描写泰山的雄浑气势却 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为了描写泰山日出的壮美气势,作者运 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他以西边群峰作渲染和陪衬。二回视曰 观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楼“。
这里作者既描 绘了旭日临孑L,光照万物的磅礴气势,有暗示了曰观峰之高, 是观日出的最佳出。其四是泰山景物图,此图是写作者登山 以后的感受,是一幅静态图。
作者描写了古胜名迹、石刻、祠 字及山、水、石、树,这些景物也是泰山的主景,作者以极少的 文字写出如此多的景物,显示了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口 三、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当你在欣赏《登泰山记》 时,你感觉到的不仅是作者为你描写的山景,而且还有作者那 简洁、流畅的语言。雅洁:是桐城派散文最主要的修辞理念口 这在姚鼎的古文中便有所体现。
从《登泰山记》中我们也可以 看出,其语言的简洁在中国古代散文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作 者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把登山的全过程记录的非常详细,特别 是结尾所描写的一段。”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 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晾,皆平顶。冰雪,无瀑布,无鸟兽音 迹“。
语言明净简洁,无废词冗句,而又描慕生动,色彩鲜明口 从之也可以看出姚鼎锤炼语言之功力之深厚口 四、行文美 这里所要说的行文美,主要是指作者在这篇游记中所贯 穿的桐城古文的修辞理念,也即”义理“、”考据“、”辞章“。正 如作者一开始所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及方向无不言 之凿凿。
再如此文中的二四五十里二,二其级七千有余二,这些是 准确的数字,这在以往的游记中是很少见到的。另外,作者在 此文中,也体现出了”义法“这一修辞理念。
也即”言有物“, 二言有序二。作者边登山,边写泰山之景物,并且作者又按照合 理的顺序描写登山之景物。
这种写法正反映了姚鼎重学问、 重考据的。
7.登泰山记 原文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8.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wù)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