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
1.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行直译。
二、找出那些容易闹出笑话的专有名词之后,就要继续寻找句子中有没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了。先说古今异义词,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所以一些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如果这些词考生要用今义去翻译,那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例如: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 张衡传》)一句中,不能把“下车”翻译成“从车上下来”
“下车”一词应译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异义词的办法除了平时的认真积累外,有的词还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义和几个常见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古今异义的问题而产生错误。再说通假字,通假字在辨别的时候比古今异义词还有困难些。由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这些词往往隐藏得很深,不仅翻译句子时对于这些通假字无从下手,而且它们还对文言文理解构成巨大障碍。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景”字无论翻译成“景物,景色还是景观”都翻译不通。如果知道“景”通“影”,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影子一样”就豁然开朗了。辨别通假字时可以在怀疑它是通假字之后根据它们“音同形异”或“形似音异”的原则加以大胆的尝试和猜想。“音同形异”时就联想和这个字发音相同的字;“形似音异”的时候就尝试去掉部首或偏旁,或者就更换一个部首或偏旁。以下我就演示以下如何推断出通假字。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后汉书 乐恢传》)
按照正常的翻译逻辑,“诸公”译为“许多人”,“多”译为“称赞”(这个词属于文言政事中的常用词,学生应该掌握),“其”译为“他的”,“行”译为“品行,德行”。所以第一句就应该译为:“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连”译为“接连”,“避”译为“躲藏,隐匿”,“之”译为“代词,代前文说的乐恢”,但是第二句要翻译成“接连躲避乐恢”和第一句逻辑上说不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怀疑“避”字的翻译是否出现了偏差。我们继续看第三句制造语境。“遂”译为“就”,“皆”译为“全,都”,“不应”译为“不答应”,所以第三句就翻译为:“就都没有答应”。推导语境逻辑,乐恢品行优秀,大家都称赞他,于是大家怎么做了,乐恢却没有答应。根据逻辑,大家做的事情一定是“举荐”或者“征召”。但“避”字无论如何也译不出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大胆推断这个“避”一定是通假字。根据“形似音译”的原则,又根据联想推断在课内学过的《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字就是“征召”的意思。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避”通“辟”,译为“征召”。
三、把特殊的实词处理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考试中在翻译句子题中比较常出现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充当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查找词类活用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铭记这个词的基本词性,然后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例如: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陆游《书巢记》)
这句话中的“病”和“上”就属于活用。“病水”中“水”是名词,根据句意,“病水”应为动宾关系,所以“病”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担心”。“上而为巢”,“为巢”是动宾关系,译为“建造房屋”,那么“上”一定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本文译为“在高的地方”,“而”表修饰关系。整句话就译为:“尧的百姓担心水患,所以在高处盖房,这就是避免灾害的房子。”
2.高中文言文背诵技巧
和初中一样,先读通顺,保证一眼望去一个字都不会读错。然后翻译,看着古文在心里的白话文翻译几遍(一般来说只要记性不是太差,翻译三遍就基本上把白话文记下来了,所以不要觉得这个步骤浪费时间,它对理清脉络加深印象很有帮助),这时候就读古文,反复读。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一段一段的读和背,也可以一整篇的读然后背。我是一整篇一整篇的背的,我比较习惯这样,不过有的人不习惯这样,没什么优劣之分,就是平常学习习惯的问题。PS:如果你不是要课前就背下来,那么就等老师在课上分析讲解白话文之后再背,那样更轻松。有一部分内容上课时就直接能背下来,下课后课间十分钟就能把整篇古文背个大概,放学再读几遍背几遍,要不了20分钟就能搞定~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没什么科学依据啥的,我就是觉得记得挺牢的,推荐给你~
3.高中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
我的古文还不错,高中在古文方面都不会丢太多分~~先介绍下我的经验哈~~
1、上课笔记要做好,几乎每次考试都要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上课把老师的笔记做好,下课多看一下,有点印象,最好是可以结合在句子中解释。其实到高考复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题都差不多,只要多看几次都能猜到下面会怎样出题。
2、稍微练习点习题。其实根本不需要像别人说的每天做题,那样不疯才怪。都知道那东西不好玩,所以真正会练的人在真的不多,你只要每周做三到四篇就相当不错了,但要坚持一段时间哦~~
3、看到一篇新的文言文,你可以试着翻译下,有时候偶尔猜到的东西会记忆深刻哦~~
4.高中语文文言文诗歌答题技巧
文言文技巧:
1、表达方式:抒情、记叙、议论、描写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结构形式:先总后分、首尾呼应、看门见山、承上启下(过渡)、铺垫、层层深入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衬托、反复、借代、对比
4、艺术风格:清新自然、雄浑、旷达、豪迈、婉约、悲愤、沉郁
5、语言特色:简洁、华丽、质朴、明快、含蓄
6、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深到浅、由高到低
7、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白描、渲染、动静结合。
诗歌答题技巧: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5.高中语文古文背诵篇目 各类题答题技巧
《浣溪沙》 晏殊
42.《观刈麦》 白居易
3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游山西村》 陆游
4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31。兴,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22.《爱莲说》 周敦颐
15.《雁门太守行》 李贺
35.《马说》 韩愈
10.《阿房宫赋》杜牧
55.《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5.《赤壁》 杜牧
36、《关睢》 诗经
18.《蒹葭》 诗经
19。落红不是无情物.《登飞来峰》 王安石
43.《观沧海》 曹操
20.《春望》 杜甫
28.《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泊秦淮》 杜牧
37,吟鞭东指即天涯.《饮酒》 陶渊明
21.《次北固山下》王湾
23.《登高》 杜甫
6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离骚》 屈原
5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氓》 诗经
57.《过零丁洋》 文天祥
48.《蜀道难》 李白
59.《桃花源记》 陶渊明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30.《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4.《赤壁赋》 苏轼
56.《劝学》 荀子
54,化作春泥更护花.《曹刿论战》 左传
5.《相间欢》 李虞
40.《无题》 李商隐
39.《渔家傲》 范仲淹
41.《行路难》 李白
26.《水调歌头》 苏轼
45。
51,波涛如怒.《破阵子》 辛弃疾
47.《三峡》 郦道元
9;秋思》 马致远
49,山河表里潼关路.《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前出师表》 诸葛亮
7.《论语》
2.《望岳》 杜甫
27,百姓苦。
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锦瑟》 李商隐
62。意踌躇,百姓苦;赤壁怀古》 苏轼
64.《永遇乐•.《夜雨寄北》 李商隐
38.《鱼我所欲也》
3.《使至塞上》 王维
24.《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
44。望西都.《陋室铭》 刘禹锡
11.《念奴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32.《琵琶行》白居易
61.《天净沙•。亡.《虞美人》 李煜
63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64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