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先生善教文言文

1.《翟先生善教》文言文翻译

翟先生善教

博罗翟先生宗鲁,字一东,砥砺节行,居处必恭,行必古礼之循,来学日众。于堂下置茅蕝三,一收放心,在两阶间,来者居之旬日,放心收矣。乃升堂,一有过,在西阶下,一改过,在东阶下,知改移之东,能改复升堂,学者遵教惟谨。

凡来求学的人,必先让其在指定校舍内居住十天,观察他是否适应学校的环境和要求,是谓“收心”;若各方面的表现令人满意,就叫做“放心”,便举行收纳“放心”的仪式,让他进入正堂听课问学。如果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屡犯过错,则被称为“有过”,要收置于西面房舍进行反省悔过。知错能改的学生又称“改过”,可以从西面房舍转到东面房舍。真的改过了,即恢复他升堂听课的资格。这样一来,学生们有规可循,无不“尊教惟谨”。

2.学奕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1、弈:下棋。

2、秋: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奕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huì):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弈秋的教导。

11、鸿鹄(hóng hú):“鸿”指大雁,“鹄”指天鹅,本文中指天鹅。

12、将至:将要到来。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缴(zhuó):系着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16、之:天鹅。

17、之:他,指前一个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yǐ):了。

20、为:因为。

21、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2、与(yú):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23、曰(yuē):说,这里可解释为“答案是”。

24、非:不是。

25、然:代词,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着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之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世称”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魏、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7篇)一书传世。《孟子》善于用比喻说理,书中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文言文《董遇好学》的翻译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木讷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自见”。

从学者云:“苦谒yè 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

以下是我的译文,不知准确否,请指教。 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而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轻易教授,却对人家说:“读书必须要先读一百遍,其言“书读了一百遍其中的含义就明白了”。

求教者说:“想学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读书应当做到三余”。

有人问“何为‘三余’”,董遇答“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意思:这些时间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

于是很多儒生渐渐效仿董遇的学习方法了。

4.从教善学文言文翻译

从教善学

吕子说:“神农向悉老(传说是神农的老师)学习,黄帝向大真学习,颛顼向伯夷父学习,帝喾向伯招学习,帝尧向州文父学习,帝舜向许由学习,禹向大成执(大成是古代复姓),汤向小臣(朝廷官员)学习,文王武王向太公望周公旦学习,齐桓公向管夷吾隰朋学习,晋文公向咎犯(咎犯是狐偃之别称。)随会(杰出的政治家,先秦时代贤良的典范。)学习,秦穆公向百里奚公孙支学习,楚庄王向孙叔敖沈尹竺学习,吴王阖闾向伍子胥文之仪(文之仪,与伍子胥同列吴王阖闾左右)学习,越王勾践向范蠡大夫文种学习,这就是圣王学习的途径(或方法,态度)。再说上苍造人而天地产生出人,使他有耳可听,若不学习,他所听到的还比不上聋子;使他有目可视,若不学习,他所有看的还比不上盲人;使他有口可言,若不学习,他所说的还比不上哑吧;使他有心可以思维,若不学习,他的思智还比不上疯癫的人。所以,学习不但能使人受益,知晓天性之理,还能充分发挥赋予他的各种生理机能的作用,使他有所作为而不致沉沦。做到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

重点词语注释

皆:都是

所学:所字结构,所+动词构成名词词组

耳:名词作使动,使他有耳可听。见,口,用法同。

益:动词使动用法,使人受益

全:保全

5.神农尝百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

为 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教人类怎样播 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 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

人类跟 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 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

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 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 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 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

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 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 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 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 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 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 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 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 中毒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

可是凭着他的强壮 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 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 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 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 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

神农就根据 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 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 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

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 原,也叫药草山。 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 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 多的草木。

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 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 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 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

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 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

6.文言文 王勃传的翻译

一、译文

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摆宴席招待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文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写序文,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二、原文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三、出处

《王勃故事》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二、字词注释

1、宿:事先。

2、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3、勃:指王勃。

4、泛然:轻松愉快之意。

5、语益奇:(勃文)更加奇妙(这里指一句比一句奇妙)。

6、矍(jué):惊惶貌。

三、作者简介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勃故事

7.《学弈》的文言文,带翻译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8.百发百中 翻译(文言文)

百发百中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译文) 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9.《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让梨

翟先生善教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