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文言文的翻译
1.《庐山云雾》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
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
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
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
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
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
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
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
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
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
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
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
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
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
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
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
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
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
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
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
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原文:古往今来,人们提到庐山,常常把它和云雾连在一起。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 。
清代一位学者,为了探求庐山云雾的奥秘,曾在庐山大天池整整观看云海100天。他对“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的庐山云雾“爱如性命”,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可见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庐山雾,对山镇牯岭特别有感情,一年365天,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庐山云海一年四季都可看见,尤其是春秋两季最美。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
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原来庐山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构成了云雾滋生的天然条件。而江湖环绕的地理位置,又为庐山提供了生成云雾的充足水汽,水汽一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
数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
2.【《庐山云雾》阅读答案】
1,这篇短文描写的是________.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眼前会显现出______、_______、茫茫大海、巨大的天幕四幅图画,其中“茫茫大海”指_______,“巨大的天幕”指________.2,文中有括号的词在表现庐山云雾变化上有什么作用?3说说你读了这篇短文后对庐山的感受.1,这篇短文描写的是(庐山云雾).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眼前会显现出(白色绒帽)、(一条玉带)、茫茫大海、巨大的天幕四幅图画,其中“茫茫大海”指(云雾弥漫的山谷),“巨大的天幕”指(云雾遮挡的山峰).2,文中有括号的词在表现庐山云雾变化上有什么作用?进一步解释说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这一特点.有强调解释说明的作用.3说说你读了这篇短文后对庐山的感受.文章字里行间中,突显出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山的神秘感.尤如云雾似乎浮现在读者面前一样,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不由地联想到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想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云雾中”的心境了.以上是我的回答,不知这位朋友是否满意吗.来自:庐山之家 站长。
3.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1)从题目看,这篇短文主要描写的是( 云雾 )
(2)第二自然段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像( 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 ),像(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像( 茫茫的大海 )。又像( 巨大的天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第二自然段中扣住“茫茫的大大海”这个词语,就能理解“弥漫”是( 充满;布满 连绵不断)。
(2)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瞬息万变”这个词,抓住(刚刚 转眼间 还没 )等几个词语能够理解“瞬息”的意思,“万变”的意思可以从(一缕轻烟 九天河 白马 冰山 )等几个看的出来。“瞬息万变”的意思是说(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
4.庐山云雾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5.《庐山的云雾》练习题的答案准确的快
古往今来,人们提到庐山,常常把它和云雾连在一起。
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 。 清代一位学者,为了探求庐山云雾的奥秘,曾在庐山大天池整整观看云海100天。
他对“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的庐山云雾“爱如性命”,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可见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庐山雾,对山镇牯岭特别有感情,一年365天,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
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庐山云海一年四季都可看见,尤其是春秋两季最美。
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
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原来庐山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构成了云雾滋生的天然条件。
而江湖环绕的地理位置,又为庐山提供了生成云雾的充足水汽,水汽一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数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
以上是课文问题一 为什么说庐山云雾最壮观的要算云海?问题二 作者是怎么样写出庐山云海的壮观的?问题三 作者是怎么样写出庐山云海的绚丽的?问题一 为什么说庐山云雾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因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问题二 作者是怎么样写出庐山云海的壮观的? 从庐山云海的多来写: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问题三 作者是怎么样写出庐山云海的绚丽的? 从庐山云海的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来写: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
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不知是不是要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