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文言文.ppt

1.如何学习文言文.ppt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

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

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

“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

相当。

2.如何快速读懂中考课外文言文课件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

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实虚词的意思,句子翻译,文章理解,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3.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精)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

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4.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 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有读fú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 (二) 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 破音y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 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 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 以为(把――作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亲旧知其如此 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

5.怎样理解文言文.ppt

一、积累重在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

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

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

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这类试题在今年中考中已占了默写类试题的半数,将会成为今后中考文言文默写的主要题型。因此文言积累应重视理解,重视细水长流式的日积月累。

尽管如此,同学们要将所有学过的文言诗文全都一字不差的烂熟于胸仍会感到有些困难,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爱莲说》、《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

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你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既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二、认读重在对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中考课外文言阅读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因此,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显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

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增加自己的文言语感之外,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

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词性的改变,词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今年中考第7题“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中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三、理解重在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学习文言诗文,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 例如《爱莲说》,全文仅有120字,文笔简练,语言隽秀,文章先从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说起,引出自己独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又以菊、牡丹、莲三种不同的花来象征“隐逸”、“富贵”、“君子”三种不同的人,并做出评价,抒发真隐者少,和自己同道的君子难寻,而世间爱富贵者独多的感慨。

作者通过爱莲颂莲,表明自己洁身自爱,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并对世间争名夺利者表示了鄙视。经过以上的研读梳理,才算真正读懂了课文,考试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

6.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来源:东方网-新民晚报 作者: 郭龙场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初中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

a.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

b.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中考文言文技巧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