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所有文言文

1.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书上的所有文言文

第五课:《童趣》 作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十课:《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十课:《山市》作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作者: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第三十课:《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忘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忘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㘎(hǎn) (28),断其喉,尽(29)其肉,乃(30)去(31)。

【课下注解】

1,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16,习:同“悉”熟悉。益:渐渐。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 19,益:更加。 20,狎(xiá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因:于是,就 25,计之: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 27,跳踉(liáng):跳跃。 28,㘎(hǎn):同“吼”,怒吼。 29,尽:光。(吃完) 30,乃:才。 31,去:离开。

3.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5、《世说新语》两则 原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 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整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子曰:“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危险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原文

什么版的,是苏教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看到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鸣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5.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当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滇。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成?/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然/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013七级上册语文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