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刘怒,字道原,筠州人.恕少颖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1.文言文翻译 刘怒,字道原,筠州人.恕少颖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宋史.刘恕传》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父亲刘涣字凝之,官为颍上县令,因为刚正秉直不能顺应上司,辞官而去.在庐山之南安居,时年五十岁.欧阳修与刘涣是同一年的进士,敬仰他的节操,作诗《庐山高》赞美他.刘涣住在庐山三十余年,环境简陋,只能以稀粥为食,然而潜心于尘世之外,超脱世俗没有忧伤的感觉,最后得以寿终正寝.

从小聪颖悟性高,读书一遍即能背诵出来.八岁时,刘恕听到家里来客中有人说孔子没有兄弟,于是马上接过话题说:“以其兄之子妻之.”使在座的人都感到很惊异.刘恕十三岁的时候准备应试制科,于是向人借了《汉书》和《唐书》,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阅完了.刘恕拜谒丞相晏殊,反复向晏殊提出一些问题,使得晏殊茫然不知作答.刘恕在巨鹿时,被朝廷召用,并以重礼相待,他在讲解《春秋》时,丞相晏殊亲自率官属前去洗耳恭听.刘恕未受成人冠礼前,参加进士应考.当时皇帝有诏说,能讲经义的人单列考试,所以刘恕和其他数十人得以应诏.在应考中,刘恕以《春秋》、《礼记》对答,他先列出有关《春秋》、《礼记》的注疏,接着援引先儒们的各派学说,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试题中的二十个提问,刘恕都以这种形式作答,主考官因此而十分惊异他的才华,擢其为第一名.其他文章也不错,但廷试时不中格,所以下国子试讲经,刘恕又得第一名,因而被赐进士第.其后,刘恕被调任巨鹿主簿、和川令.任职期间,他大胆揭发奸邪,使之无可隐藏.一时间,许多有能力的官吏都自愧不如刘恕.刘恕为人重义气,讲信用.当时郡守得罪被弹劾,属吏皆连坐而下狱,刘恕对他们的妻子儿女独行抚恤,有如对待自己的骨肉.还当面数落转运使夸大言辞、处置不当.

刘恕特别爱好史学,从太史公所记起,到后周显德末年,除纪传之外以至于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年之史事无论大小,皆了如指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宋英宗命司马光自己选择馆阁中的英才与之共修.司马光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然很多,至于专精史学者,据我所知只有刘恕一个人.”于是司马光将刘恕召为局僚,凡遇到纷错难治的史事,皆委其考证.刘恕对魏晋及以后历史最为精熟,其考证也最为得心应手.

王安石与刘恕有隔阂.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欲引刘恕置三司条例,刘恕辞而不就,并劝王安石要发扬尧舜之道以辅佐皇帝,而不应该以利为先.还条陈王安石恢复旧法.甚至当面指责王安石之过,气得王安石脸色铁青.刘恕还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攻击王安石之过,毫无所避.这样一来,刘恕与王安石的关系完全断绝了.当时王安石意气用事,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加以排挤,造成人人自危的情景,所以有些开始反对变法的人后来终于附合王安石,有些当面赞扬变法的人却在背地里捣王安石的鬼,至于口是心非者更是比比皆是.但刘恕却能始终无所顾忌,不计得失,敢于直接指责王安石变法之误.

司马光出知永兴军时,刘恕以亲人年老为由,求监南康军酒税以就养,朝廷允许他带官修书.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刘恕请求到司马光处走一走,后在那儿留住数月而归,可是在途中得中风之疾,以至于右手右足偏瘫.但刘恕仍然苦学如常,且修书不辍,直到病情危急时才停止.刘恕官至秘书丞,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公府案牍,都详研细考.为求一本书,他不怕走数万里去阅读抄录,往往是废寝忘食.刘恕曾与司马光一道游历万山,看见山道旁有碑,读后才知道碑是专为五代列将所立.对于别人不知其名的将领,刘恕都能一一说出其生平事迹,回来后验之于旧史,果如其言.宋次道是亳州的知县,他家藏书很多,吸引了刘恕前来借阅.宋次道每天备上美味佳肴款待刘恕,而刘恕却说:“我并不是为了美味佳肴而来,请不要因此误了我的读书之事.”宋次道听后,就免去那些繁文缛节,刘恕独自闭门读书,昼夜口诵手抄,十天之后,将宋次道家藏之书全部转到自己的脑海里和笔记中,但眼睛视力为此锐减.刘恕著有《五代十国纪年》,以之比拟《十六国春》.另外,刘恕还采摘上古以来到周威烈王时期为《史记》、《左传》所不载的史料,编有一部《通鉴外纪》.

刘恕家境清贫,但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他从洛阳回家时正值冬天,没有挡寒之衣,司马光将自己的衣袄旧褥送给他,他拒绝接受,后来在司马光的强迫下,他勉强接受了,但行至颍水一带,他马上将衣袄寄给司马光.刘恕特别不信浮屠之说,认为那是子虚乌有,他说“:人们居家旅行,一物不可缺少.人死之后,身外之物可以完全抛弃了,有什么必要带一些随葬品呢?”刘恕好揭人之短,他自己也知道.每每自讼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并曾做文以自警,但就是始终改不掉这个习惯.刘恕死后七年,《资治通鉴》编成,皇帝追录其劳,封其子刘羲仲为郊社斋郎.

次子刘和仲,有超绝才能,做诗清新深奥,刻意追求,想自成一家,为文仰慕石介,有侠气,也早死.

2.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

曾子修整瓜地,不小心锄断了瓜苗,曾皙大怒,举起大木棍来击打他的背,曾子倒地不醒人事许久。良久,才醒过来,高高兴兴地(从地上)爬起来,向曾皙进言:“刚才参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用尽力气教训参,该不会累病了吧?”(曾子)退下来回到房里,拉起琴弦唱起歌,想要让曾皙听到,知道他身体健康无恙。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皙自己认为没有过错,派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没听说吗?从前瞎子有一个儿子叫舜,舜侍候瞎子,想要使唤他,未尝不在身边,(想要)找他而杀了他,未尝能够得到。(如果是)小棰就等着被处罚,(如果是)大木棍就逃走。所以瞎子没有犯下不称职的父亲的过错,而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参侍候父亲,放弃身体来等着被父亲暴打,朝死里打也不躲一下,打死之后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他的不孝哪一个大啊?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你的罪过怎么样?”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参的罪过大啊。”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3.古代文言文中,有一句意思这样的怒夫之气只不过撞枪罢了那原句是

出自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可不是撞枪啊 原句是: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全文是: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解释文言文

项羽不肯竟学

项羽不肯完成他的学业(就跑去打天下了)

项籍1.少时,学书2.不成,去3.学剑,又不成。项梁怒4.之。籍曰:“书,足5.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6.。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项籍:项羽。项羽名籍,字羽。 2.书:指古书典籍,被项籍曲解为仅仅是识字记名姓。 3.去:抛弃。 4.项梁:项羽的叔父。 5.足:只要,足够。 6.竟学:学习完成。竟,完毕,最终。成语有“有志者事竟成”,“竟成”即最终能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此指“完毕”。《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又,“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这两个“竟”均解释为“最终”。

翻译: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学下去

怒的文言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