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句文言文例句
1.在线等文言文省略句例句
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现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见我。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译为:屈原来到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湖边,一边走着一边吟诗。
2、介词“以”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译为: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促织》)译为:又(用)鸡试验斗蟋蟀,果真像成名说的。 (六)分句的省略 古汉语中,有时也出现分句省略的情况,要通过上下文来分辨,翻译时要补出来。
如: 哗然而骇者,(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译为:吓得乱叫乱嚷的,(不仅是人),即使是猪狗也不得安宁呀。
项伯杀人,( ),臣活之。(《鸿门宴》)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
2.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几个句子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吴广素爱。
4.高中文言文句式, 例句.、、
一、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汝是大家子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二、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省略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成语有:夜以继日
5.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
6.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我一共发了两个 这是第一个 、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者,……也”。
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5)“……,……者也”。
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7)“……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此)忠之属也。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便要(渔人)还家。(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急湍甚(于)箭。(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二个 一、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方式。1、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者,……也”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3)“……,……也”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5)“……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用动词“为”表示。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示。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4、用判断词“是”表示。此种表示形式出现较晚。
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二、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方式。1、用“于”表示:“……于……”。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
如: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
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用“被”表示:“被……”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余羁縻不得还。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有四种情况。(1) 承前省。
(2) 蒙后省。(3) 自称时省。
(4) 对话中省。2、省略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1) 省略动词的宾语。
(2) 省略介词的宾语。4、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或“以”。四、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1、宾语前置。
有六种情况。(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3) 用“之”“是”将宾语前置。
(4)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5)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6)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2、定语后置。
有以下三种情况。(1) 用“之……者”或“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2)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 数量词作定语常常后置。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3、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
(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以”宾短语也有时后置。
例如:皆不可拘以时。
7.高中语文文言文主语省略句有哪些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