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文言文古今异义
1.文言文《狼》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止:通“只”。
原文中的句子:止有剩骨。
白话译文:只剩下骨头。
二、一词多义:
1、积薪:
(1)堆积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场主积薪其中。
白话译文: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转视积薪后。
白话译文:转身看柴草堆后面。
2、意:
(1)神情、态度。
原文中的句子:意暇甚。
白话译文:神情悠闲的很。
(2)意图。
原文中的句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白话译文: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3、敌:
(1)攻击。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2)敌人。
原文中的句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4、前:
(1)前面。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2)向前。
原文中的句子:狼不敢前。
白话译文:狼不敢上前。
三、词类活用:
1、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4、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四、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原文中的句子:一狼径去。
白话译文:一只狼径直走开了。
2、少: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原文中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白话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原文中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白话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原文中的句子:止增笑耳。
白话译文: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股:
古义:后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原文中的句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白话译文: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6、盖: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原文中的句子: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 状语后置。
白话译文:把骨头扔给狼。
2、省略句:
(1)“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白话译文: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3)“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白话译文:把骨头扔给狼。
(4)“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白话译文: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2.蒲松龄的狼中的古今异义词,说明意思
1、去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2、少(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4、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5、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6、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7、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8、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9、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扩展资料:
一、词义辩证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为“像狗一样”,作状语,非主语,准确翻译为“其中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所以节奏划分对于理解本文至关重要。如若节奏划分错误,则会产生误解,认为“其中一条狗对坐在前方”。简而言之,学习文言第一步应为节奏朗读,以初步感悟文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解释应该是“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止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跟上了”。这里的“前”“后”不是方位上的“前后”,而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和“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
二、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书斋名;志:记录;异:奇怪的故事)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
3.文言文《狼》课文中的动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
《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
《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岳》 删啦就好了吗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10.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将(扶持) 雄兔脚扑朔(动弹)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15.孙权劝学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
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
4.文言文<<狼>>中的古今异义 虚词用法
古今异义: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少
古义:一会儿,指时间短
今义:数量少
几何
古义:多少,表示疑问
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学
虚词用法
"其"
1.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它们,指两只狼
2.场住积薪其中 代词,它,指麦场
3.一狼洞其中 代词,它,指柴草堆
4.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他,指屠户
5.屠自后断其骨 代词,它,指狼
5.狼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1.词性活用现象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用草帘子)。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企图,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人,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1)之 代词,它,指狼 例句: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例句: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代词,代狼 例句:复投之。(2)以 介词,把 投以骨。
介词,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 来盖以诱敌。(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5.使动用法 死:使。
死,杀死。6.文言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6.狼中的古今异义
《狼》中的古今异义: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的“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学科 2、”屠自后断其股“中的”股“: 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 3、”盖以诱敌“中的”盖“: 古义:原来是 今义:常指器物上起遮盖作用的东西 4、”止增笑耳“中的”止“: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5、”一狼径去“中的”去“: 古义:离去 今义: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除去;去掉。 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二则。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释义: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狼三则》第二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
“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
“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
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