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的文言文解释
1.文言文 “徐”和“释”解释
徐 xú 〈动〉(1) (形声。
从彳( 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
本义:慢步走)(2) 同本义 [walk slowly] 徐,安行也。——《说文》乃徐有说。
——《易·困》。虞注:“坤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战国策·宋策》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孙子·军争》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3) 散开 [spread] 执徐之岁,岁早旱,晚水。
——《淮南子》词性变化 ◎ 徐 xú 〈形〉(1) 缓慢 [gently;slowly]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入而徐趋。
——《战国策·赵策》此事当徐议之。——《宋史》徐有得也。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徐而察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余韵徐歇。
徐以杓酌油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前赤壁赋》(2) 又如:徐议(从容商议);清风徐来;徐回(缓慢地回旋运转);徐行(缓慢前行);徐步(缓慢步行);徐呼(发声舒缓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3) 安闲的样子 [leisurely]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4) 又如:徐言(缓言;低声细语);徐婉(舒缓委婉);徐详(舒缓安详)(5) 全,都。
通“俱” [all] 鲁人徐伤 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释 释 shì 〈动〉(1) (形声。
从采( biàn),睾( 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
本义:脱掉,解下)(2) 同本义 [take off; unfasten]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
睾声。——《说文》释获。
——《仪礼·大射仪》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主人释服。——《仪礼》(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
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4) 解释[explain] [夫差]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
——《国语·吴语》(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6) 释放;赦免 [release;pardon]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
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7) 舍弃;抛弃 [give up;abandon]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吕氏春秋·察今》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君其释申生也。
——《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9) 放下;放开 [put down]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11) 消失 [disappear]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12) 溶化;消融 [melt]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老子》(13) 又如:如冰之将释(就像冰将消融那样)(14) 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soak]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15) 发,射出 [shoot]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
——《书·太甲上》(16) 解除;免除 [remove;avoid;get rid of]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17) 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
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18) 淘米 [wash rice]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词性变化 ◎ 释 释 shì 〈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Sakyamuni]。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
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2.文言文解的释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翻译:
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了少府少监窦德素,便问窦德素:"北门最近的情况怎样啊?"窦德素给皇上上奏了这件事情.皇上发怒.训斥房玄龄、高士廉道:"你们只要管好你们南牙的事情就可以了,北门怎样,与你们有什么关系呢?"房玄龄、高士廉跪下来请罪.魏征进言道:"臣不知道皇上因为什么责骂房玄龄、高士廉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又因为什么要请罪.他们是皇上的股肱之臣左膀右臂,不论朝廷内外的事情他们没有不应该知道的.调查一件事,如果是对的,就会帮助皇上完成此事,如果是错的,会劝说皇上停止进行.在公事方面问的很对,也很符合道理.臣实在不知道他们因为有什么罪被责骂,也不知道因为有什么罪而请罪!"皇上感到非常惭愧.
(你那两句是出至资治通鉴里的一段文章,对吧?)
3.守株待兔文言文中的释是什么意思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旁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此故事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中文名守株待兔意思不知变通类别成语、典故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寓意不知变通,死守教条成语解释【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于是他便放下锄头每天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注释1.株:树桩。
2.走:跑。3.触:撞到。
4.折:折断。5.因:于是,就。
6.释:放,放下。7.耒(lěi):一种农具。
8.冀:希望。9.复:又,再。
10.得:得到。11.身:自己。
12.为:被,表被动。13.欲:想用。
14.蠹(dù):蛀虫[1]成语典故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 样 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运气,终于,奇迹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今往后,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那被兔子撞上的树根,等着下一个兔子来撞。【释读】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特殊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省略句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文言知识“颈”与页部的字。“颈”指头颈,它是个形声字,左边为声,右边属部首。
“页”本指人的脸,是个象形字。凡属页部的字都与人的脸部、颈部有关。
如:颜——脸上的神色,额——人的额头,颊——人的脸颊,颔——人的下巴,等等。启示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主要批评狭隘的个人经验的思想方法揭示道理[2] 全新的情况产生新的问题,只能用新的方法解决,只有愚蠢的人才看不到事实的变化成语资料例句1. Nobody succeeds by sitting around waiting for things to happen. 没有人能靠守株待兔取得成功。2. At this time whether investors be passive before buying again? 这时投资者是否先买入再守株待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