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词汇

1.文言文常用词汇

虚词 之,其,而,以,予,为,乎,然,盖,夫,何,乃,也,者,或,焉 是以,是故,所以,何为,以为 实词你只能见一个记一个,大多数时候你只要用这个字组一个两字的词汇;特殊的还要靠积累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

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

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b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

2.初中文言文100个常用词是什么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 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 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 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 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 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 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 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 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 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 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 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 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 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 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 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 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 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 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 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 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 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 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 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

3.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词语

你好!!!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

4.古代文言文常用词汇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5.文言文常用的形容词有哪些

原发布者:sophie033

常用文言字词复习(记住所学过的最常见意思)★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是【这、这样】子【你、你们】或【①有时②有的人】独【只】安【①怎么②哪里】尝【曾经】反【通“返”返回】欲【想要】去【离开】走【逃跑】再【①两次②第二次】益【更加】始【才】厌【满足】会【①正赶上②集会】适【正好】辍【停止】过【①犯错误②拜访】故【①所以、因此②原因、缘故】毕【完成、结束】已【停止】市【买】顾【①回头看②拜访】数【①shuò多次、屡次②shù几】宁【难道】岂【难道】衣【穿】被【pī通“披”穿着】足【值得】身【亲自】书【写】恐【担心、害怕】惧【害怕】薪【柴火】俱、咸、皆、并、举【全、都】奇、怪、异【对……感到奇怪】旦【早上】尽【用完】尤【尤其、特别】犹【①还②好像】既【已经】谓【对……说】闻【听说】虽【①即使②虽然】孰【①谁、哪个②通“熟”仔细】乃【①于是、就②竟然】遂【①于是,就②最终】绝【①极②消失】股【大腿】以【①凭借②用、把③因为】辄【就】逝【去、往】仕【做官】丐【乞讨】谢【道歉】罢【结束、停止】感【被……感动】仅【只有】但【只】徒【只】惟【只、只有】亡【①逃跑②丢失】诣【①到②拜访】雨【下雨】洞【打洞】斯【这、这个】尔【①你②通“耳”罢了】女【rǔ通“汝”你、你们】向【①从前、刚才、之前②假如】穷【用完、走完、学完】盈【充满】★整个初中阶段需掌握的意思启【①打开②开始】君【尊称,您】延【邀请】弈【下棋

6.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38字

文言文常用实词一词多义一览表 词 义 项 例 句 出处 苟 ①苟且,不严肃 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②马虎 一丝不苟 《儒林外史》 ③但愿 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 ④倘使,如果 苟富贵 《陈涉世家》 ⑤只要是 苟慕义强仁者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安 ①养生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②安逸 死于安乐 《孟子》 ③怎么 又安敢毒耶 《捕蛇者说》 ④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舍 ①房屋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②舍弃 便舍船 《桃花源记》 ③休息,止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病 ①困苦不堪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②疾病 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 ③担心,忧虑 郑人病之 《左传》 曾 ①竟,还,连„„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②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愚公移山》 ③还 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当 ①对着,面对 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②应当 失期当斩 《陈涉世家》 ③抵 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④逢,遇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⑤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 且 ①将近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③况且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④连词,并且,而且 余悲之,且曰 《捕蛇者说》 比 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②近 天涯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比较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④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⑤副词,接连地,处处 比比皆是 ⑥勾结 朋比为奸 策 ①竹制的马鞭 执策而临之。

7.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

8.初中文言文常用词汇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备用资料一] 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汤--烫 tang 用热火。

9.求30个左右 文言文常用词语的解释(意思)

汝——你

予 ——我;给

夫——那;句首发语词;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养

妻子——妻子和孩子

曰——说

睡——坐寐,即坐着打瞌睡

股——大腿

谤——指公开批评错误

爱——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谪——贬官

谢——感谢;道歉

虽——虽然;即使

愠——怨恨

遂——于是就

故——特意;缘故

旦——早晨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乳——喂奶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交通——交错相通

鲜美——鲜嫩美丽

持——凭借,依靠

良——真、实在

蕃——多

辞——推辞;语言

策——马鞭;鞭打、驱使;记录;计谋

鹄——天鹅

安——怎么;养

卑——低下;身份低微

进——在朝廷上做官

退——不在朝廷上做官

去——放弃;距离;离开

方——面积

以——所以;认为;因为

暝——昏暗

居——停留

然:对的;这样;。的样子

文言文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