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虚词

1.八下 文言文虚词

1文言虚词总结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乎: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乎:对。)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你"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6.【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7.【若】 (一)动词,像,好像。 其置也若弃(《种树郭橐驼传》) (二)用作代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当其欣于所欲(《兰亭集序》)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2.哪里,怎么。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

2.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送东阳马生序》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 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衾:被子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3、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6、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马说》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虽:即使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小石潭记》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

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行:走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乃记之而去 乃:就 去:离开。《岳阳楼记》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明年:第二年。

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

去:离开。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临:面对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

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

心旷神怡 怡:愉快。《醉翁亭记》 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于:从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总是。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暝:昏暗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

秀:茂盛,繁茂。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

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

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

3.跪求 苏教版 八下 语文 文言文 虚词整理~

常见文言虚词 : 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莫/乃/其/且/然/若/所/ 焉/也/以/矣/因/于/哉/则/者/之 安 ⑴怎么,哪里。

例尔安敢轻吾射! (2)哪里,什么。 沛公安在?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6)通“尔”,你,你的。

例: 而翁归。 尔 ⑴同“耳”,罢了。

例: 无他,但手熟尔。 ⑵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尔安敢轻吾射! 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与尔三矢。

⑶那。例: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从那时以来。) ⑷作助词。

例: ①始尔未为久 ②呼尔而与之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④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⑸如此,这样。例: 君尔妾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夫 (1)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例: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夫战,勇气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这,那。 例: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盖 (1) 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例: 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盖借寨墙为蔽也。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盖追先帝这殊遇。⑤盖音谬也。

(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 大概,大约。例: 斯二者盖皆有之。

(盖:这里有“想来是”的意思。) 盖五六百人也。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 发语词。

: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4) 胜过,超过。

例:英才盖世。 (5) 通“盍”,何。

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6) 通“盍”,何不。

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故 ⑴原因,缘故。 例:马无故亡而入故。

⑵本来,原来。 例:两狼并驱如故。

此物故非西产。

⑶旧的。 例:①温故而知新。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

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

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故业: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业。)

⑷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⑸所以,因此。

例:故尝与过宋将军。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⑹故意。

例:广故数言欲亡。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⑺仍然。

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故人) 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

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何 ⑴什么。

例:子恃何而往? 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

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却看妻子愁何在? 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⑹怎么。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 今日之事何如? 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求,尔何如?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孰为汝多知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

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吾尝疑乎是。(乎: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或 ⑴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钱币乞之。 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⑵有时。 。

4.人教版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词类活用整理

一、为 一动词wéi 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 ④武陵人捕鱼为业 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 ⑦若为佣耕 二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一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辍耕之垄上 二助词 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⒉无义,不译 ⑴主谓间,取独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大道之行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③怅恨久之 ④公将鼓之 三代词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录毕走送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属予作文记之 ③弗之怠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 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一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 ⑦蔚然而深秀 ⑧舍鱼而取熊掌 二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 例: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夺而杀尉 ⑤挟天子而令诸侯 ⑥呼尔而与之 ⑦长跪而谢之 三表修饰 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执策而临之 ⑤佣者笑而应曰 ⑥面山而居 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⑨仰而视之 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四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足肤龟裂而不知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⑧出淤泥而不染 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五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夸父)道渴而死 五、于 一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 ⑤万钟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三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六、者 一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⑦往来而不绝者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⑨肉食者谋之 ⑩若有作 犯科及为忠善者 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三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

(龙氏归纳词类活动用铁三角作图给学生)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

5.跪求 苏教版 八下 语文 文言文 虚词整理~

常见文言虚词 : 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莫/乃/其/且/然/若/所/ 焉/也/以/矣/因/于/哉/则/者/之 安 ⑴怎么,哪里。

例尔安敢轻吾射! (2)哪里,什么。 沛公安在?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6)通“尔”,你,你的。

例: 而翁归。 尔 ⑴同“耳”,罢了。

例: 无他,但手熟尔。 ⑵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尔安敢轻吾射! 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与尔三矢。

⑶那。例: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从那时以来。) ⑷作助词。

例: ①始尔未为久 ②呼尔而与之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④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⑸如此,这样。例: 君尔妾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夫 (1)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例: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夫战,勇气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这,那。 例: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盖 (1) 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例: 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盖借寨墙为蔽也。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盖追先帝这殊遇。⑤盖音谬也。

(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 大概,大约。例: 斯二者盖皆有之。

(盖:这里有“想来是”的意思。) 盖五六百人也。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 发语词。

: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4) 胜过,超过。

例:英才盖世。 (5) 通“盍”,何。

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6) 通“盍”,何不。

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故 ⑴原因,缘故。 例:马无故亡而入故。

⑵本来,原来。 例:两狼并驱如故。

此物故非西产。

⑶旧的。 例:①温故而知新。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

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

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故业: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业。)

⑷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⑸所以,因此。

例:故尝与过宋将军。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⑹故意。

例:广故数言欲亡。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⑺仍然。

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故人) 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

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何 ⑴什么。

例:子恃何而往? 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

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却看妻子愁何在? 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⑹怎么。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 今日之事何如? 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求,尔何如?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孰为汝多知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

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吾尝疑乎是。(乎: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或 ⑴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钱币乞之。 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曰:“。

6.初一 初二、初三、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实词都有哪些

虚词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

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

八下文言文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