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1)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2)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王次于河朔。——《书·泰誓中》

2、第二,居其次

(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生二子,长永绶,贡士;次永康(袁可立祖),生五子。——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3、顺序,等第

(1)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楚辞·九叹·思古》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4、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

(1)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

(2)旅行时停留的处所。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鲍鱼之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bào yú zhī cì,意思是指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之肆”。

2、不次之迁是一个成语,读音是 bù cì zhī qiān,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3、不次之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ù cì zhī wèi,意思是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4、不敢造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gǎn zào cì,意思指不敢匆忙地或鲁莽地从事。

5、不可造次,读音bù kě zào cì,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2.次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①<;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连>;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3.次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①<动>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⑧<动>看;观赏。

《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⑨<介>向;从;跟。

《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⑩<介>就着;根据。

《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⑾<连>即便;即使。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⑿<副>即,便。

《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4.“有”这个次在文言文中有那些意思

有1 〔yǒu 〕

1.拥有;保有。与“无”相对。

2.取得;占有。

3.具有;怀有。

4.表示存在。

5.引申为活着。

6.用作应答之词。多用于卑者对尊者、下级对上级。

7.等候,等待。为尊者对卑者进见时的用语。

8.谓呈现、产生或发生某种情状。

9.多;丰收;富足。

10.指男女相爱或有私情。

11.连用,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12.为。作为。

13.为。治理。

14.副词。只有;只好;只能。

15.连词。如果,即使。表示假设。

16.助词。无义。作名词词头。

17.助词。无义。作动词词头。

18.助词。无义。用作套语,表示客气。

19.助词。无义。作形容词词头。

20.我国古代哲学用语。指最普遍的存在。与“无”相对。

21.佛教语。十二因缘之一。又称“有支”。指决定来世所得“果报”的思想行为的总和。

22.佛教语。相对于“空”、“无”而言。因各个宗派思想体系不同,解释各异,又有“假有”、“实有”、“妙有”等之分。23.用于 元 代由蒙文直译成汉语的公牍。主要表示现在时,或起谓语系词的作用,相当于汉语“是”。

24.用同“ 或 ”。代词。有人;有的。

25.用同“ 或 ”。或许。

26.用同“ 或 ”。“ 域 ”的古字。州域。

27.指居住。

28.通“ 友 ”。亲爱;相亲。

29.用,使用。

有2 〔yòu 〕

1.通“ 又 ”。复;更加。

2.通“ 又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通“ 右 ”。佑助,帮助。

4.通“ 囿 ”。疆界。亦谓设疆界。

5.通“ 囿 ”。拘,拘囿。

好了,够全的了吧?

5.次非斩蛟的文言文解释

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游时来到吴国干遂这个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锋利的宝剑,高高兴兴地回楚国去。

次非在返回楚国的途中要过一条大江,便乘船渡江。当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时,忽然从水底游来两条大蛟,异常凶猛地向这条小木船袭击过来,很快地从两边缠住渡船不放,情况非常危急,所有乘船过江的人都吓呆了。

这时,次非向摆渡的船夫问道:“您在江上摇橹摆渡多年了,您曾经见到或听到过有两条大蛟缠住船不放而船上的人还能够有活下去的可能吗?”船夫回答说:“我驾船渡江几十年,也不知送过多少人过江,不说没见到,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而船上的人是没有危险的。”次非想:如果不除掉这两条恶蛟的话,全船的人就会有生命的危险。

于是他立即脱去外衣,捋起衣袖,抽出从吴国干遂得到的宝剑,对船上的人说:“这两条大蛟如此凶恶,也只不过是这江中一堆快要腐烂了的骨和肉,还怕它干什么?为了保全船上所有人的生命,我即使丢掉了这柄刚刚得到的上好宝剑,哪怕是我个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可惜的。”说完,他就毫无犹豫地手持宝剑跳到江中向缠住渡船不放的大蛟砍去,经过一场紧张、激烈的人与恶蚊的争斗,次非挥剑斩了那两条大蚊,从容不迫地上到船上来。

就这样,次非斩除了两条大蛟,保住了渡江的小木船,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为着大众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次的文言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