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字的一词多义
1.“引”字的一词多义
1)(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
――《说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20) 荐举 [recom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24) 执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引次江北。――《资治通鉴》(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27) 选用 [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30) 辞职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
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
食: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件)
至:礼愈至(全,周到) 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
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 争高直指(不弯曲)
3.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有善术者(擅长 )
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善的一词多义
君问归期未有期(时间,期限)
陈太丘与有期行(约好,约定) 期的一词多义
公欣然曰(副词,的)
然数年恒不见(关联词, 但是) 然的一词多义
见藐小之物(副词, 的)
人皆吊之(代词, 他) 之的一词多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关联词,所以)
独以跛之故(。的原因) 故的一词多义
项为之强(因为)
开始悟为山市(是) 为的一词多义
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丛草为林(当成) 为的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表并列 无意)
为人谋而不忠乎(但是) 而的一词多义
4.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5.古代文言文一词多义
兵1。
兵器,武器 兵,械也。--《说文》2。
军队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3。
士卒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4。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5。
用兵策略,战略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6。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乘:1。
读shèng,计量单位,一车四匹马拉叫"一乘" 千乘之国2。车兵 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左传》3。凭持;依仗 因利乘便。
汉·贾谊《过秦论》4。趁;利用(机会等)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
汉·贾谊《治安策》5。驱马驾车;驾驭 乘肥马,衣轻裘。
《论语·雍也》6。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
清·姚鼐《登泰山记》7。交错(出现)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汉·贾谊《论积贮疏》从:1。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2。
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3。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4。
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5。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6。
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当:1。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2。
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 今当远离《出师表》4。
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
抵挡 锐不可当 故1。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2。
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3。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4。
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1。解体,离散 恐天下解也。
《汉书》2。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3。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
《战国策·燕策》4。解开 解带为城。
《墨子·公输》5。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唐·韩愈《师说》6。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7。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8。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
《南史》9。剖开 庖丁解牛10。
调和 排忧解难 绝:1。停,没有 群响毕绝2。
没有出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极 以为妙绝4。
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5。断 往来而不绝者 属:1。
类 忠之属也《曹亏论战》2。侪、辈 徒属皆曰《陈涉世家》3。
管辖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4。相同、相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5。
通“嘱”,嘱托 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遗:1。丢失的,遗失之物 道不拾遗。
--《史记·商君列传》2。死去的人留下的 深追先帝遗诏3。
读wei(四声)留给,给予 是以先帝简拔以为陛下4。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5。不自主地排泄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汉书》6。遗忘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史记》7。遗留 因遗策。
--汉·贾谊《过秦论》族:1。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书·尧典》。2。
箭头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说文》。3。
品类,种类 士大夫之族。--唐·韩愈《师说》4。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5。
灭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6。
丛聚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7。
众多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何:1。什么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怎么样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3。
通"荷"。背,扛,担。
4。副词 开国何茫然《蜀道难》5。
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6。
谁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7。
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论语》8。盘问,诘问 陈列兵而谁何。
--《史记·秦皇纪》9。通诃(呵)”谴责;呵斥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
《新唐书》10。甚;多么 水何澹澹。
曹操《步出夏门行》11。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乎:1。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2。
相当于“吗” 可乎。--《列子·汤问》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
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左传》6。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韩非子》7。于;在 今虽死乎此。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8。从 叫嚣乎东西。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9。因为;由于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荀子》10。按照;根据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礼记》11。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
--宋·周敦颐《爱莲说》12。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汝识之乎 呼,终于完了~。
6.文言文一词多义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7.文言文一词多义
OK 很荣幸帮您解决问题
许:
1.多
2.(huhu)拟声词
3.同意、赞成
4.答应
绝:
5.独一无二
6.停止
7.停止
8.险峻
9.断绝
举:
10.被发现
11.提到
或:
12.有的人
13.有时
14.或者
方:
15.道理
16.正在
若:
17.如此
18.如果
19.和
20.你
21.好像
22.比得过
遗:
23.来
24.遗留
25.送给
以:
26.因为
27.来
百:
28.量词
29.多
30.量词
直:
31.无遮拦
32.笔直
指:
33.指向
34.手指头
35.说出
我尽力了 花了我很久的时间 望采纳
——奋战、90后
8.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或词性
“之”的用法和解释: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6〉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意思:
1〉到••••••去。
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作代词的: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至于古今异义,这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的,多看一些课外的自己积累。
有古义缩小的:如“江”,“河”
有古义放大的:如“金”
有意义改变的:如“讽刺”
有古义为多字合义,今义双音节词语的:如“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