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银烛》的翻译
1.古文《银烛》的翻译
翻译: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原文: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扩展资料:
一、文章的主题:
选文写了两个人物:
1、丰庆这个人为官清廉,为人所敬仰;
2、某县令是个贪官,人们对贪官当然是嗤之以鼻。
人生在世,都会面临很多诱惑。无论做官,还是经商,还是做学问,它们都会不期而遇。所以,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远离那些容易让自己蒙受诽谤的事情和人物,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誉。
丰庆不直接揭发县令的行贿之举,反而给对方留下了面子,让他主动辞职,也不失为是做事讲究方法的表现。
二、出处:
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一百二十卷。明焦竑(1540~1620)撰。《国朝献徵录》约于万历中叶编成,搜集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
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别记载的体例编辑,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莫不有传。
2.古文银烛的翻译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
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翻译 明朝天顺年间, 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成例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并不知道这是银子,后来才知道不是,一会,侍者来拿蜡烛,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3.银烛 译文
白话译文: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原文: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出处:出自明代官员焦竑《国朝献征录》的《银烛 》。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祖籍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
关于迁到南京的事,焦竑在《与日照宗人书》中说道:“我祖武略公自国初以官游留南京,二百余年矣!德、靖间,饥疫相仍,一门凋谢,只余吾父骑都尉一人耳。”他父亲焦文杰,号后渠,活到82岁。兄伯贤,曾做过广东灵已知县。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著有《澹园集》(正、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4.古文《银烛》的翻译是什么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某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
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选自《国朝献征录》)作品名称银烛外文名称Silver candle作品出处国朝献征录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焦竑快速导航译文:主题出处注释:①明天顺间:明朝天顺年间②为:担任③部:规定,程序④行:巡视,考察⑤墨:贪墨,贪财⑥爇(ruò):点燃,焚烧⑦辄(zhé):就顾:对9易:更换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就十分害怕,便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
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
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
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主题选文写了两个人物:一是丰庆这个人为官清廉,为人所敬仰;二是某县令是个贪官,人们对贪官当然是嗤之以鼻。
人生在世,都会面临很多诱惑。无论做官,还是经商,还是做学问,它们都会不期而遇。
所以,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远离那些容易让自己蒙受诽谤的事情和人物,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誉。丰庆不直接揭发县令的行贿之举,反而给对方留下了面子,让他主动辞职,也不失为是做事讲究方法的表现。
出处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一百二十卷。
明焦竑(1540~1620)撰。《国朝献徵录》约于万历中叶编成,搜集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别记载的体例编辑,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莫不有传。
5.银烛的译文
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以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明天顺间①,丰庆为②河南布政使,按部③行④县,县令某墨⑤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曰:“爇⑥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
庆亦终选自《国朝献征录》)。
6.银烛文言文读音庆佯曰试什么之
试爇【ruò】之,参考原文注释及翻译如下: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
“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
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成例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并没发现这是银子(后来才知道)。
一会,侍者来拿蜡烛,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
小题1:AC
小题1:①封庆也始终不把银烛这件事告诉给别人。
②直指明白刘南垣对他的教训,以后不敢再因为饮食的事责备别人。
小题1:封庆把银烛原物送回,并让行贿者调换能点燃的蜡烛,暗示其不能贪腐行贿;刘南垣先给门生吃饱粗食而后再上美食,劝谕他饮食无精粗,不要挑剔饮食。两人劝诫别人时都能讲求策略方法,宽厚待人。
小题1:C项中的“患”的意思为“对----感到害怕”。
小题1:B项中的“为”的意思分别为“制作”、“给”,D项中“然”的意思分别为“这样”、“正确”。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两个人劝诫的方法即可。
8.韦庆智退银烛文言文翻译
明朝天顺年间,河南布政使丰庆为官清廉,经常到下面的各个州县走访,调查百姓生计,看看地方官员是不是称职。
有一回,丰庆来到一个县巡视,知县是一个大贪官,当他得知丰庆来访时,大为不安,深怕对方会查办他,于是想到要贿赂丰庆,便打算给丰庆送一箱子银子。但这个知县又深知丰庆向来清廉,若是硬给他送,他肯定是不会收的,于是知县心生一计——他把白银全做成蜡烛的样子,外面再用一层不透明的纸包裹好。
见了丰庆,县官拍马道:“您就像这一根根为百姓照明的蜡烛,卑职实在是敬佩不已,特奉上这份薄礼,以示敬仰之情呀!”由于外面有纸包裹着,丰庆一时便没有察觉出这一箱子的蜡烛是用银子做的,他觉得反正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更何况寓意还很好,便欣然收了下来。可没过几天,丰庆的一个侍从发现了蜡烛有异样,于是赶紧向丰庆汇报:“这些蜡烛应该不是真蜡烛,更像是银棒。”
丰庆心中一惊,立即明白了过来,但他立刻镇定下来,淡淡说:“那咱们点一点,不就知道这是不是真蜡烛了吗?”侍从疑惑地问:“大人,这些蜡烛全都是用银子做的,怎么可能点得燃呢?”丰庆便顺势说:“既然蜡烛无法点燃,那要它还有何用?谁送来的,就通知让谁来领回去吧。”第二天,那知县灰头土脸地来领“银蜡烛”。
丰庆告诉他:“你送的蜡烛我很喜欢,可惜是它们点不着,照不了明。你若真敬佩我,拿回去再换一箱能燃着的蜡烛来吧!”县令听后顿时羞得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顺着对方的套路来,将计就计,绵里藏针,往往是战胜对手的最好也是最轻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