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特别是在唐朝时候有哪些关于君臣关系的古文
1.古代 特别是在唐朝时候有哪些关于君臣关系的古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大,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这里的龙是君、云是臣.
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君臣之间是互相扶持互相依托的关系. 希望能帮你.
2.君臣同心 文言文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
原文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3.文言文《龙说》阐述了怎样的君臣关系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大,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这里的龙是君、云是臣。
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君臣之间是互相扶持互相依托的关系。
4.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
关于"君臣"的诗句1、君臣相顾尽沾衣(唐·白居易·《长恨歌》)2、政尔良难君臣事(宋·辛弃疾·《贺新郎》)3、君臣留欢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5、千载君臣鱼有水(宋·刘克庄·《念奴娇》)6、唯愿君臣千万世(宋·宋太宗·《缘识》)7、君臣已与时际会(唐·杜甫·《古柏行》)8、君臣一德、志交孚(宋·无名氏·《六州》)9、眼见他一刀两断君臣定(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0、你看他鱼水君臣倒也情意高(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1、君臣际会诚难(宋·曹勋·《沁园春》)12、一体君臣祭祀同(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3、异代君臣莫更论(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14、君臣不易逢(宋·张镃·《杂兴》)15、五位君臣(宋·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16、君臣相遇(宋·陈著·《水龙吟》)17、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 过七里濑》)18、君臣称瑞频腾奏(宋·岳珂·《宫词一百首》)19、君臣千载(宋·毛滂·《沁园春》)20、五位君臣(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唐·张蕴古)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宋·朱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宋·周敦颐) ●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梁·王僧孺)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清·唐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三国·诸葛亮)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乔·爱略特) ●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朗费罗) ●试图用暴力控制人的思想的人是暴君,而屈从于他的人则是奴隶(英格兰) ●不讲法律,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伏尔泰) ●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没有法律,而只有一个统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就不复存在(欧里庇得斯) ●暴君统治国家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塞·约翰逊) ●对暴君的反抗是对上帝的依从(杰弗逊) ●若有可能,奴隶也会成为暴君(塞·约翰逊) ●暴君们通常要去砍断他们爬上王位的阶梯,他们担心,如果梯 子留在那儿,别人也会爬上来(托·富勒) ●一个暴君无论杀戮多少人,也杀不掉自己的继承 者(塞涅卡) ●父子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唐·吴兢) ●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唐·王勃)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明·冯梦龙)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汤显祖)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 ●伴君如伴虎 ●谁离王冠太近,谁离死亡也就不远(丹尼尔) ●位历将相,国家之柱石臣也〈汉书〉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宋·王禹楗) ●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责不可以不厚(宋·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怒(宋·晁说之)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汉书〉 ●厉精图治,将有大为〈宋史〉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元·郑廷玉)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清·申涵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圣神也(唐·白居易) ●宰相肚里能撑船。
5.《君臣之力》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凭借自己的力量匡扶天下,我不知道这是大臣的能力,还是君主的能力?”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主宰天下事务,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修饰衣边,衣服做好以后,君主抬起手来把衣服穿好,这也是大臣的能力,君主有什么能力呢?”师旷趴在琴上笑起来。
晋平公说:“太师笑什么呢?”师旷回答说:“我在笑叔向回答您的答案。凡是身为大臣的人,就像职掌庖厨烹调出各种美味而向君主进食的厨师一样,君主不吃,哪里敢强求?我想打个比方:君主就像是土壤,大臣就像是草木,必须要土壤肥美然后草木才可能壮硕高大,这也是君主的能力,大臣哪里有什么能力呢?”。
6.春秋之如此君臣的古文翻译求
找遍网络根本找不到古文,只有现代文翻译! 距今三千多年前,一群勇敢的奴隶在战场上倒戈相向,并协同配合自西边开过来的一支军事力量共同埋葬了统治华夏大地长达六个世纪之久的殷商王朝。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国力更为强大,版图更为辽阔的奴隶制鼎盛国家——西周(又称“宗周”)。 西周自武王灭纣建国开始,历经十代天子,传至幽王前后已有两百多年。
幽王因荒乱无度终日迷恋宫妃褒(bǎo)姒,导致朝政荒废,社稷逐渐衰败。甚至为搏红颜一笑,竟公然在骊山上点燃原作为防范西边戎族入侵之用的报警烽火,拿天下诸候的信任当儿戏。
岂料日后果真遇西戎来犯,着再次点燃烽火求救却无人理会,终自食恶果被犬戎所杀。自此,“美人一笑亡周朝”的故事流传千古。
公元前八世纪(即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成周”)。五十年后,平王驾崩。
留于郑国做人质的太子狐(姬狐,即平王之子)闻听噩耗悲痛万分,且不顾自己仍时为人质的身份,毅然前往周都洛邑奔丧吊孝。在郑国国君郑庄公(寤生)的护送下,奔丧车队顶着熊熊烈日缓缓向王都进发。
太子狐因不胜路途颠簸,加上先王驾崩悲伤过度,还未到达洛邑便也卒于途中。 原来,当年为了体现对臣子的信任,身为天子的周平王竟然同他的臣子郑国做出了用彼此的儿子交换互为人质的此等荒唐交易,这虽说是出于周平王对郑庄公的依赖,却充分说明了周王室的软弱与诸候的崛起。
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即将到来。 昔日周幽王被杀,王宫遭犬戎洗劫一空后并被付之一炬,镐京(西周王都,今陕西西安西北)也因此成为一片废墟。
想要重新在这片废墟上建立一座新的王都几乎不可能。于是新即位的周平王这才决定向东迁移。
在平王东迁时,郑国护驾功劳最大,加上国君郑武公(掘突hū)及其祖上又与周室同为姬姓宗卿,因此手中一直握有周朝卿士的大旗。到了儿子庄公这一代,郑国已位居诸候之雄,成为春秋初时中原列国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这不能不说与郑庄公的雄才大略有关。而此时的周王室威信则一落千丈,尤其象对郑国这样的一等诸候不仅要百般尊重,而且还要长期依靠。
此番又遇天子驾崩,作为人质的儿子未来得及登位又死在路上,真可谓“国运不佳”。依照周礼宗法制,王孙林(姬林,东周第二代国王,周平王之孙)登基即位,号周桓王。
郑国多年来亦对周朝心存野心,更想在诸候面前大胆跨出这“晴天霹雳”的一步,即——摇憾周天子权威。此次护送去世的太子前往洛邑,正是一个绝世良机。
稚嫩的周桓王早就对郑国过度干予周室心有不满,即位后他要做的首件大事便是想摆脱郑国对王室的驾控,在诸候心目中重新树立自己周天子的威严形象。但他涉世未深且稚气未脱,根本缺乏魄力。
完全非郑庄公之对手。当安载着太子的郑国灵车到达王城外时,桓王已率众臣披麻戴孝等候在此。
见此情景,群臣均下跪失声痛哭,唯独桓王一人站立着。他认为依自己身份无需下跪,或许此时正好还可以向郑国发难。
岂料郑庄公抢先问道:“前面站立者何人?见到太子为何不跪?”这出乎意料的一问着实让桓王反应不及,也强压住了桓王的天子气势。桓王支支吾吾道:“我……我,我乃他儿子太孙林,也乃当今天子。”
庄公接着说道:“既是王孙,更该先跪。”这时,跪于桓王身旁的周公黑肩忙将其衣袖扯住并低声说道:“依照周礼,大王确该如此。”
桓王迫于形势勉强下了跪。回到宫中,顿时心中积怒迸发出来:“什么途中病故?先父(太子狐)分明是让他郑寤生活活给气死的。
哼!有朝一日寡人定要废了他周朝卿士名份!”接着又是砸碎器物,又是拔剑乱砍。周公黑肩见状,急忙劝柬道:“大王息怒,昔日前王能够自镐京迁都于此,数郑国功劳最大,且手中握有卿士大旗已多年,深得前王信任。
再者郑国此次护送大王已故先父遗体前来奔丧,对大王根本不曾待慢,道理全在他那边。大王此举,首先便是失礼。
大王若真要动郑国,也得从长计议,且不可莽撞行事。依周礼,凡一等诸候来朝,理应赐宴以待。”
桓王道:“寡人为他设宴?如此狂徒也配?依寡人看,设宴就不必了!赏给他半碗浠粥,让他早早回郑国,寡人不想看见他。” 庄公回到郑国,国人均为自己的国君受此不公待遇而愤愤不平,尤其是庄公心腹爱将,大司马庄子禄甚至主张兴师打破洛邑,废掉周桓王,另外再立一个听话的天子。
大夫祭足急忙阻止道:“不可!不可!桓王乃天子,国君乃臣子,自古就无臣子讨伐天子之理。”庄公听言说道:“祭大夫所言甚是!汝(庄子禄)一介武夫懂得什么?”祭足接着说道:“老臣愿献上一策,此策可挫天子锐气,亦可探得天子虚实。
不过此策实为险策,不知国君敢为不敢为?”说完朝庄公耳边递上悄悄话。庄公迟迟犹豫了许久,祭足连忙为其壮胆道:“国君不必担心,事情若果真闹到不可收拾,到那时则由老夫一人担待,国君亦可将老夫绑上交予周天子鼎烹(先秦时的一种酷刑,即在注满水的铜鼎下架上干材,待鼎内水烧至沸腾之后,将犯有重罪的人扔进去煮熟)便是。”
庄公含泪搀扶住年迈的祭足说道:“祭大夫何出此言?倘若天子。
7.求高手翻译古文《贞观君臣论治》的一段,谢谢了
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其足,将兴缮则思其止,处高危则思其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镵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故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
因为担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就骄横恣肆而轻物。全部下就胡越同心,轻物是亲人离开德,虽然以威严震慑发怒,也都是外表从心里不顺服的缘故。君主如果能看到可以想就想他的脚,将兴修就想到他停止,处于高危险就会想起他的谦虚降,面对满盈就想谦逊,遇到安逸快乐就想节省,在平安就想到后患,防蒙蔽就想接纳,快锻呢就想到正自己,行封赏就想到因高兴而僭越,施刑罚就想到因发怒而滥用,同时这十思,而选贤任能,因此,可以认为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8.古文君臣良马对给我们什么启发
良马对
(又名君臣良马对) 出自《宋史·岳飞传》,原文·: “七年,入见。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然非精洁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驰,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启示:首先,一个人求学问、干工作、创事业,都应该打好基础,积蓄内力,增长德性,简言之,就是培基增德。不追求形式外表,要重视内修德性。这样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二,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踏实,要沉着,“其初,若不甚疾。”不要有显示心、争斗心,不要一上路就想压倒别人。要实心实意的先做好准备,端正身心。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生的道路长而且宽,不愁没有用武之地,怕的是没有恒心,没有后劲,没有用武之力,没有用武之技!要一贯到底,要慎终如始!
第三、“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要严以律己,要有大忍之心。这样,才能任重致远。“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不义之财款,虽一毫而不取;不干净之食物、不正当之职权,虽饿死而不受。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任重致远之才!
第四,统治者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