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1.“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如下几种“
1 数之始“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2 数词“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 《口技》)
3 满;全“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4 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5 作语助,以加强语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6 同一;一样“所行者异,所归者一”(《淮南子 说山训》
7 专一“专心一意”(《论衡 感虚》)
8 用以指“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
9 指从无形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10 指对立面的统一体“不有两则无一”(张载《正蒙 太和》)
11 一概“一可以为法则”(《荀子 劝学》)
12 一下;才“一学就会”
13 一旦;一经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庄子 徐无鬼》)
14 另一;又“杜鹃,一名子规”
15 或“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16 乃;竟“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史记 商君列传》)
17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
2.一个文言文中的意思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位姓甄的姑娘,想娶她做妻子。
那姑娘也爱慕曹植的才华,暗暗求告月下老人为他们牵红线。曹操知道甄家姑娘聪明、美丽、贤惠,便为大儿子曹丕娶了这姑娘。
甄夫人到曹家后,曹植和她经常相见,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两人默默相爱,只是用眼神来传递他们的情意。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不久又逼迫汉献帝把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他,国号大魏,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他称魏文帝,封甄夫人为皇后。
从此,曹植和甄后见面的机会更少了,但两人的爱更深了。后来,曹丕又娶了郭贵妃,对甄后逐渐冷淡起来。
郭贵妃想当皇后,就与奸臣密谋策划,制作了一个桐木偶像,上面刻着曹丕的生辰八字,然后把它埋到甄后的宫院里,再派人密告曹丕。曹丕听说这话,半信半疑,命人到甄后宫里搜查,果然从地下挖出了这个木偶,模样很象曹丕。
曹丕一见,大发脾气,不容甄后分辩,就把她处死了,再封郭贵妃为皇后。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叫甄后生的儿子曹睿陪曹植一块吃饭。
曹植见到曹睿,想起了甄后的惨死,暗暗地流下了眼泪。曹丕看在眼里,已觉察到甄后的冤情,感到对不起她。
饭后,曹丕就把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曹植见物如见人,心里更加难受,谢过曹丕,就离开了魏宫。
曹植心里怀念惨死的甄后,只觉得心神不定,出了洛阳城,来到洛河边,令随从仃车休息。 曹植对着西沉的红大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突然,他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象一朵出水芙蓉那样慢慢地从碧波中升起,随着波涛,轻悠悠、飘忽忽地来到岸边。
曹植觉得她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在那里见过,就向随从说:“你们看见河岸上那个美貌的女子了吗?” “没有。”随从回答。
“喏,就在那边!”曹植用手指着说。 “那边啥也没有!”随从想了一想,又说:“听说掌管洛河的洛神,凡人是看不见的,王爷看到的一定是洛神了。”
曹植就向洛神走去,施礼说:“仙姬是洛神吧,小王有礼!” “王爷别来可好!”“别来可好?你我何时分别?” “王爷难道把我忘记了吗?” “看来面熟,难道你是……”曹植越看越觉得她象甄后,但是甄后已死,怎么会到这里来呢?他疑惑地说,“仙姬象是……哦,不,不,不!小王不敢冒昧。” “王爷可曾拿到我那玉镂金带枕?” “拿到了!你,你果然是皇嫂甄后!怎么到这里来了?” “唉,一言难尽!”甄后把自己怎么被郭贵妃陷害的经过诉说一遍,然后又说:“玉帝念我死的冤屈,封我为洛水之神。
因为你我还有未了之缘,所以我到这里相会,了却前缘。那玉镂金带枕是我陪嫁的东西,我在暗中感化了魏文帝,因此他才把玉镂金带枕赠送给你。
你留作纪念吧!” “想我曹植空有满腹经纶,反遭别人猜忌。如今我万念皆灰,愿随仙姬守洛河。”
曹植忧郁地说。 “唉!”洛神两眼含泪说,“可惜你我有仙凡之别,如今相见之时,也是永诀之刻。
这里有耳环一只,赠送王爷。望王爷多多保重,小仙告辞了!”洛神说着,摘下一个耳环,赠给曹植。
曹植双手接过,又从自己身上解下一块玉佩,含泪交给洛神:“多谢仙姬厚赠。小王身边没有别的东西还敬,只有这块玉佩赠给仙姬,望多保重!” 洛神接过玉佩,转身踏进洛河波涛,又回头向曹植望了一眼,就消失在波涛中了。
曹植精神恍惚,如痴如呆,不知这是真事还是梦境,只是望着洛河发愣,直到随从人员催他上车,他才猛醒过来。 后来,曹植为这次会见写了一篇赋,题名是《感甄赋》。
魏文帝死后,明帝曹睿继位,看到这篇赋后,感到不是味,就把题目改成《洛神赋》。 甄后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曹丕娶甄后时曹植仅十二岁,不可能“欲求为妻”。
又有考据,《感甄赋》虽确有其名,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三国志陈思王传载,黄初二年,曹植被黜为鄄城王(今山东濮县)。
至黄初三年,其谒帝返回途中,经洛水,联想到战国时宋玉曾随楚襄王游云梦泽,见高唐云气而作《神女赋》,故仿其体作成《感鄄赋》。赋中所说:“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长寄心于君王”,正是以此赋抒写抱负的不得伸展与无由效忠王室的抑郁心情。
实与甄后无涉。 宓妃留枕,是否亦如汉皋解佩、巫山云雨,只是世人编撰的一场悱恻缠绵的神话传说?千余年前,那个“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落拓诗人,已在历史的尘烟中渐行渐远。
留下的,只有洛水之畔那亘古不息的淡淡水波,悠悠白云。[编辑本段]三,《洛神赋》原文 《洛神赋并序》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3.文言文中“一”有什么意思
汉字 一 释义 yī ①<数>。
《狼》:“~屠晚归。” ②<连>一边;一面。
《兰亭集序》:“~觞~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形>同一;一样。
《察今》:“古今~也。” ④<动>看作一样。
《兰亭集序》:“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⑤<动>统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⑥<动>专一。
《劝学》:“用心~也。” ⑦<副>全;一概。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 ⑧<副>一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⑨<副>才;刚刚。
《赤壁之战》:“初~交战,操军不利。” ⑩<副>初次。
《曹刿论战》:“~鼓作气。” 【一旦】⒈有一天。
⒉一时;忽然。⒊形容时间很短。
【一何】多么。 【一力】⒈协力。
⒉竭力。 【一体】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
一样,相同。 【一昨】前些日子。
4.一文言文的翻译
程子说:“求学的人,应当以论语和孟子为本,论语孟子已经弄明白了,那么六经的学习不用特别花心思也能明白。读书人应当观察圣人之所以作经文的本意,和圣人用心的原因,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我们之所以没成为圣人,就是因为有没有做到的地方。一句句探索它的意思,早上读诵并且体会它,晚上想想它,让心平静下来,理清气,解决疑难,那么圣人的意思就可以显现,明白了。”
程子说:“凡是看文字,应该先明白它的意思,然后再明白含义,从来没有不明白字面意思就明白含义的人。”
程子说:“学习的人应当将论语中各位弟子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圣人回答的对方就像现在在我们耳边,自然就有所收获。即使是孔子孟子再生,也不过是这样教育人。如果能在论语孟子中深深探求体会,将来一定能培养出气质。”
程子说:“凡是看论语孟子的,一定要多读深究。一定要将圣人的言语记在心里,不可以只当耳边风。人只要看这两本书并且好好记住,终身就够用了。”
程子说:“论语孟子只要多读,便能够自己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学习的人一定要深究,如果只是从语言层面去解释,那么其中的深意就不够了。”
有的人问:“只要将论语孟子关键的地方看看,怎么样?”程子说:“这也是好的,但只不过是贯穿而已。”
程子说:“孔子的话句句都是自然,孟子的话句句都是事实。|”
程子说:“学习人先读论语孟子,就好象明白尺度权衡,用这些付出量度事物,自然就能够区分长短轻重。”
程子说:“读论语孟子而不明白道理的,称得上,虽然多,又有什么用?”
5.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形〉(1) (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代〉(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动〉(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8) 又如:他不是学生(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 表示存在 [be;exist]。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 表示适合 [be suit]。
如:放的是地方(15) 尝试。用同“试” [try]。
如:是猜(试猜)(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 【是】 【shì】〈副〉(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 【是】 【shì】<连>(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
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
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6) 或者 [or](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名〉(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 姓 ◎ 【是】 【shì】〈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6.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7.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