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以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
2.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
有《欧阳文忠公集》。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黄芍(sháo)药 绯(fēi)桃 磅(páng)礴(bó) 瘿(yǐng)木 美恶(è)隔并 旌(jīng)其所异者 潜(qián)溪绯(fēi) 鹤翎(líng)红 莲花萼(è) 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数缗(mín) 鬻(yù)其园 荆(jīng)棘(jí) 游遨(áo) 衙(yá)校(xiào) 花蒂(dì) 畦塍(chéng) 斫(zhuó) 二、重点实词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匹敌 不见齿 提及,重视。
亦不敢自誉 称赞,赞美 皆不减它出者 不及 谓之果子花 把……称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考察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不顺 有常之气 普遍的,一般的 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钟其美 积聚 斫以卖魏氏 砍 鬻其园 卖 牡丹初不载文字 记载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等级 土人皆取以为薪 柴火 牡丹初不载文字 文章 计有若今之异者 猜测,推想 彼必形于篇咏 表现 士庶竞为游遨 争相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形成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藉,以物垫衬。覆,盖。
三、重点虚词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见齿 被(被动句标志) 然虽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 只,仅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不分,不论 四、一词多义 者: 1.代词。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
“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2。
代词。放在数词后面。
“个,样” 例: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
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边,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代词。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的时候” 例:夫颛臾者,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词尾,相当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
表示定语后置,有时与“之”搭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皆不减它出者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
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姚黄者,千叶黄花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姓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 人有欲阅者 人有数其叶者 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计有若今之异者 虽负担者亦然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 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 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 5.指示代词:其中的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连词 1.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其爱重之如此。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花之钟其美,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其地属河阳 其后破亡,鬻其园 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 人有数其叶者, 亦不云其美且异也。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 至春见花乃归其直 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乃数日不落 然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 然而,但是 予甚以为不然 对,正确 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牡丹则不名 称名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表明,显示 皆志其异者 标志 人税十数钱 交税,交钱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出青州 向东 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 (三)其他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满,充实 六、古今异议 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使马上不动摇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判断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被动句)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判断句)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介词短语后置)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判断句)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判断句) 物之常者 (定语后置) 姚黄者,千叶黄花 (判断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判断句)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省略句) 人有欲阅者 (定语后置) 人有数其叶者 (定语后置) 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 (省略句) 。
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文言文重要句子默写练习题 哪位大
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1、《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5.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考试重点课文(文言文和阅读都说一下,
以下课文是重点阅读课文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主要理解内容:全词上片即目写景,下片回忆往事。
发端“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
以“看”字领起的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众多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山是红的,水是碧的,色彩对比;山上的树,如朝霞一般的绚烂,江中的船,又如同群马奔驰喧闹,动静互衬;仰观鹰飞,俯看鱼游,视角转换,呈现出一幅色彩缤纷、生机勃发的活动着的湘江秋景图。
于是作者不禁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由衷赞叹。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发展,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起,悲秋成了我国古代诗人墨客笔下的恒久主题;虽也有个别颂秋赞秋之作,如刘禹锡《始闻秋风》“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指秋风)扶病上高台”,感谢秋风使自己克服疾病,振作精神,在古代诗歌中已属凤毛麟角,但其境界和气魄,自然不能也无须与这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来比较。
作者后来的咏秋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都反映出作者对壮阔寥远、自由矫健、劲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重和爱好。
这句对秋景的礼赞,已使词情趋于高昂。然而,百尺竿头再翻进一层,突发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全词遂达于高潮。
2、劝学 荀子 主要理解字词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黄泉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例:下饮黄泉。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8.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9. 用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10.跪 古义:蟹腿 今义:跪下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9.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或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无义)3、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主要是会课文分析: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结构安排 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身任务。
为下文张本。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6段和第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
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