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

1.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

2.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

3.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

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3、。

4.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

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3、。

5.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

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归纳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当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古汉语句式(一)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②树之以桑(“以桑”为。

6.求高中语文必修3的文言文知识点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

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

7.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斯。

8.【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所有古文的知识点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9.有必修一和必修三的文言文知识归纳么

必修一:必修三:因为没有文言文,只有古诗词,所以只得两个单元诗歌的复习资料:诗歌意境概述意境宏阔:苍凉 雄浑 高远 壮阔意境清丽:空寂 缠绵 婉转 朦胧意境恬淡:幽静 淳朴 幽美 宁谧意境繁复:繁丽 热烈 高亢 喧闹意境感伤:暗淡 渺茫 萧条 荒凉答题要点概述主要景物(自然和人文景物),语言力求幽美 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情境的特点根据诗歌内容,谈下诗人的感情《从军行》意境边塞景色辽阔荒凉, 守边生活艰难危险景色苍凉、壮阔感情斗志昂扬,英勇报国。

(或消极低落,思乡念亲)《山居秋暝》意境雨后空山的幽静空寂(自然), 山中人物淳朴自然(人文)景色清丽、恬淡对山中隔离尘世的世外桃源生活,充满热爱与赞美之情。苏轼评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以《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分析王维诗的这一特点?答:中间两联景物(自然和人文)描写,动静结合(石静水动),视听结合(竹与喧);俯仰(明月与青石)结合,远近结合(竹与浣女)具备画的要素——(层次感、空间感) 。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并且四联都对仗工整,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而又情景交融。试分析其中的情景交融。

答:1.景色是肃杀之景,例如“猿啸哀”、“鸟飞回”、“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2.情是悲国家离乱、落魄多病、亲人离散、百姓流离之情。例如:“万里悲秋”、“常做客”、“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

3.作者因为内心的感伤,才会倍加地注意眼前的景色,才会赋予景物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可是如果没有眼前的这些能够触发作者内心感触的景物,也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情喷发。

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蜀道难》中三次咏叹“蜀道之南…”,每一次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答:共同起强调作用,单独则作用不同:第一次咏叹突然惊讶的感受,并引出下文;第二次咏叹畏惧发愁的感受,承上启下;并第三次咏叹无可奈何的感受,收束全文。

.蜀道之难有哪几个方面特点?用诗中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的句子来具体论述。答:三个方面的特点:一、高险。

“黄鹤之飞…”(夸张),“上有六龙回日…”(想象)二、惊险。“青泥…”,“飞湍…”(夸张)三、凶险(人)。

“剑阁峥嵘…”,“磨牙…”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结合课文论证。答:浪漫:“上有六龙…”化用羲和驾日故事,“扪参…”运用夸张手法言山峰极高。

这两种代表修辞手法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雄奇瑰丽:“飞湍…”通过细致形象的声音描写呈现出飞流直下,乱石翻滚的雄奇宏大场面;“又闻子归…”通过幽深缠绵的描写,呈现出瑰丽的空谷幽境。

谈谈宋词豪放与婉约二派不同。答: 豪放词意境宏阔、繁复:《念奴娇》、《永遇乐》写景从大处落笔,场面高远、壮丽、热烈(战争场面),感情或慷慨或悲凉。

婉约词意境悲伤、清丽:《雨霖铃》、《声声慢》写景从小处落笔,描写细致、生动,情与景缠绵、哀伤。谈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之情的不同。

答: 苏轼怀古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辛弃疾怀古表现为悲愤和忧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之所有会有区别,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身份、志向、地位、处境不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赏析答: 这两句诗意境清丽、感伤。作者设想与爱人分手后,次日酒醒时的情景。

那时刚好破晓,四周一片空寂。杨柳和残月就在身边,它们在古人心目中用来表达离别的感伤和相思的苦闷,蕴含了深深的忧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赏析答: 开创性地接连运用了七组叠字,声情并茂。这句话感情上分为三层:第一层,寻寻觅觅是外在动作,表现出内心空虚迷茫;第二层,冷冷清清,是外在环境氛围,表达出内心孤独,环境凄凉;最后一层,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出忧苦和愁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答: 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个人感情形象化;通过运用夸张手法,使空洞的个人感情更具有表现力。 找出《书愤》中对比的形象,并体会对比所表现的感情。

答: 第一组,早岁与衰鬓(同指诗人自己);作者年轻时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不避内外的艰险与阻碍,对抗金事业充满信心和斗志。到了晚年的时候,精力与意志在内忧外患和诸多失败中被消磨,对抗金事业充满忧患和感伤; 第二组,朝廷中的投降派和《出师表》作者三国蜀相诸葛亮;作者对前者的投降卖国行径(虚写),充满愤怒和鄙视 之情;作者对后者忠君爱国的高风亮节,充满景仰和追慕之情。

姜夔《扬州慢》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答: 杜诗中蕴含了当日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这与姜夔描写的今日残败荒凉与人烟空寂形成了鲜明的今昔对比,无形中帮助抒发了作者感伤国难的《黍离》之悲,和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愤恨之情。

过春风十里(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赠别》),与“尽荠麦青青”形成鲜明对比,抒发感时伤乱之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寄。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