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悟文言文
1.冯婉贞文言文
《冯婉贞》原文.译文 选自《清稗类钞》 原 文: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
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
旋见一白首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
慎之!” 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既而辞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盖借寨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
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侍亡,熟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敌弃炮仓皇遁。 译 文: 清朝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从海上入侵中国,京城北京骚乱起来。
在离圆明园十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谢庄,全村都是猎户。其中有一个叫冯三保的,山东籍人,精通武术。
他的女儿婉贞,十九岁,从小喜爱武术,学习过的没有不精通的。这一年谢庄创办村民自卫组织“团练”,因为冯三保勇敢而又会多种武艺,大家推选他当头领。
村民们在险要的地方筑起石墙、土堡垒等防御工事,树立起旗帜,上面写有“谢庄团练冯”几个大字。 一天中午,侦察消息的人报告说敌人的骑兵开来了。
不久,就看见一个白种人的头子率领着大约一百名印度士兵,那头子是英国的军官,他们正骑着马向前跑来。冯三保提醒团丁装好火药、上好子弹。
但不要乱放枪,他说:“这是强敌啊,瞄不准就不要轻易发射,白白浪费子弹,这对我们取胜没有好处。大家一定要当心这一点!” 这时敌人已逼近石寨,枪声大作。
寨子里的人蜷曲着身子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不久,敌人离得更近了。
冯三保见这阵势有机可乘,急忙挥动旗帜,说:“开火!”开火,是军中规定放枪的号令。于是所有的枪支一齐发射,敌人象落叶似的纷纷跌下马来。
等敌人的枪再次射击时,寨子里的人又象鸭子一样趴在地上了。这是借寨墙来作掩护的。
攻打了一阵,敌人退却了,冯三保非常高兴。唯独婉贞忧愁地说:“小股敌人走了,大股敌人要来的。
如果他们拿大炮来攻打,我们全村不就化为粉末了吗?”冯三保吃惊地问道:“那怎么办呢?”冯婉贞说:“西洋人的长处是使用枪炮等火器,短处是不会武术。枪炮对远距离攻击有利,而武术对近身作战有利。
我们村方圆十里都是平原,跟敌人较量枪炮,那怎么能取胜呢?不如用我们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持着刀,拿着盾,象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象鸷鸟那样勇猛地搏击,或许能避免这场灾祸吧?”冯三保说:“把我们全村人都算上,精通武术的不过一百来人,让这样少的人投身到强大的敌群中搏斗,这跟把一只羊孤身投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呢?小女孩子不要多嘴。”冯婉贞微微地叹息说:“我们村庄眼看就要完了!我一定要尽全力来拯救我们的村庄。”
于是她把谢庄精通武术的少年召集起来,激励他们说:“与其坐着等死,怎比得上奋起抗敌拯救我们的谢庄呢?各位如果没有这种意思也就算了,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顿时,群情振奋。
于是冯婉贞率领着一伙青年人整装出发,他们都穿着黑衣黑裤,手持雪亮的钢刀,行动敏捷得象猿猴一样。离村四里的地方有一大片树林,树荫浓密,遮蔽天日,他们就埋伏在那里。
没有多久,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婉贞拔刀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
敌人没有意料到,非常惊慌混乱,忙用枪上的刺刀来迎战,可是轻便敏捷勇猛凶狠到底比不上以冯婉贞为首的中国少年。冯婉贞挥舞钢刀奋力砍杀,跟她对打的没有一个不倒地的,敌人纷纷败退。
冯婉贞大声喊道:“各位!敌人想远远地甩开我们,要用枪炮消灭我们,赶快追。
2.蝜蝂传的古文翻译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3.蝜蝂传文言文
1. 行 爬行 辄 就 卯 抬起
卒 最后,最终 或 有时 已 停止
2. A
3. 1 背东西 2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注 没加点实在不知道哪个词
4.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 句式 判断句
5.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4.凿壁偷光的文言文和翻译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小名稚圭。他勤奋好学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
5.文言文《齐桓公好服紫》译文
原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译文: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正在那个时候,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
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那人说:"是."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O(∩_∩)O~补充一些: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
本文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上行下效。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6.《蝜蝂嗜取》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7.文言文陈蕃扫除注释及翻译
原文 陈藩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祖河东太守。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陈蕃传》作者范晔。
译文 陈藩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注释 1、尝:曾经 2、处:居住。
3、庭宇:庭院以及屋舍。 4、芜秽:杂乱不堪。
秽:多 5、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 郡:古代行政区域。
6、侯:拜访,问候。 7、谓:对。
说。
8、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文中指“小伙子” 9、处世:处理事务。
10、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 安:怎么。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
11、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作动词用。
志:志向。 12、甚:副词,很,非常。
13、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