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颜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题,李严,幽州人也

这里是翻译,下次自己直接百度就行。绝大多数问题都有。

李严,幽州人,初名让坤。在刘守光部下当刺史,后在庄宗部下当客省使。严为人聪明敏锐多才多艺,喜欢骑射,知书善辩。

同光三年(925),出使蜀,对王衍讲唐兴复的盛况,音辞清楚响亮,蜀大臣们听了都做出肃然起敬的举动。衍枢密使宋光嗣设宴招待严,从容谈论中原的事情。严回答说:“前年天子在邺宫称帝,从郓州到汴州,不到十天就安定天下,梁的降兵达三十万人,东到海,西到甘、凉,北边威震幽陵,南跨闽、岭,四方万里,没有不称臣的。淮南杨氏累世强盛,凤翔李公恃先朝旧好,都派儿子入侍,伏首称臣。至于荆、湖、吴越,上贡赋,进珍奇,愿意和各郡一样者,每月都有。天子施之以德政,威震四方,天下形势,必然统一啊。”光嗣说:“荆、湖、吴越我不清楚,如凤翔是蜀的姻亲,这人反复无常,能相信吗?又听说契丹日益强盛,大国能无后顾之忧吗?”严说:“契丹的强盛,能超过伪梁吗?”光嗣说:“比梁差劣啊!”严说“:唐灭梁如摧枯拉朽,况且比它还差劣呢!唐兵布满天下,发一镇之兵,可灭契丹。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古代王者都存而不论,是不想穷兵黩武啊!”蜀人听严对答如流更加惊奇佩服。

那时,蜀国君臣昏庸政治黑暗,然而依靠天险自寻安乐,穷奢极侈。严从蜀国回来,报告可以攻取的情报。起初,庄宗派严送名马入蜀交换奇珍异宝充实后宫,然而,蜀的法律严禁奇货运出剑门关,不是奇货而运出的叫“入草物”,因此严没有什么收获而回,只得金二百两、地毯、毛布一类的东西。庄宗听了,大怒说“:物归中国,叫‘入草’,王衍能避免当‘入草人’吗?”于是决定伐蜀。

冬天,魏王继岌伐蜀,派严当三川招抚使,与康延寿率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都迎降。延孝到达汉州,王衍告知说:“等李严来了就投降。”众人都以为伐蜀的计谋是李严先提出的,而衍怨严极深,不应该去。严听了很高兴,立即骑马入益州。衍见严以妻子母亲相委托,当天就以蜀国投降。严回来后,明宗任命他当泗州防御使,仍然兼做客省使。

后来孟知祥在蜀称霸,安重诲稍加限制,想派个能控制知祥的人,严要求当西川兵马都监。将要去上任,他母亲说:“你以前首先提出灭蜀的计谋,这次去要以死报答蜀人啊!”严不听母劝。以前,严与知祥同在庄宗部下,知祥为中门使,严曾经有过错,庄宗很恼怒下令斩首,知祥叫行刑的人稍缓,进去对庄宗说:“严是小过错,不能因喜怒杀人,恐失掉士大夫的心。”庄宗怒气稍消,命令知祥监督打二十杖放了。知祥对严虽有旧恩,但讨厌他这次来监军。蜀人听说严来,也都恨他。严到后,知祥设酒宴招待从容问他:“朝廷要你来的?还是你自愿来的?”严说“:君命呀!”知祥发怒说“:天下藩镇都没有监军,为什么只安排你到我这里?这是你欺骗朝廷吧?”立即斩了,明宗无法责问,知祥因此公开反了。

2.顽猴见巧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

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

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节选自《庄子·徐无鬼》) 释义: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群猴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

有一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

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而蔑视于我,以至于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

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去后就拜董梧为师,改掉了他的傲态,抛弃了淫乐,告别了荣华显耀,三年后全国的人都称赞他。

3.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答案:1.D;2.C;3.B;4.C;解析:(1) 吊:慰问。

(2) A①表修饰②表转折;B①代词,代老庄思想②代词,代王衍;C①②代词,指人;D①代词,代王衍②语气词。 (4) “由于他有盛才美貌,所以当世人纷纷效仿”与原文“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不符。

(5) (1)羊庭品德高尚、官居显位,王衍虽然年幼,在他面前却没有自卑的表情,大家都觉得这少年不一般。 (2)还没有看到能和他相比的人,应当从古人中去找。

(3)选拔人才,入朝登仕,都把他作为最好的榜样。 参考译文 王衍字夷甫,他精神意态秀美,风度安详文雅,童年时有一次拜访名士山涛,山涛感叹很久。

王衍走时,山涛目送他的背影说:“什么样的老太婆,生了这么个好孩子!然而误天下百姓的,未必不是这个人。”王衍十四岁,当时在京城,有一次去拜访仆射羊成,陈述事情,话讲得很清晰明白。

羊祜品德高尚、官居显位,王衍虽然年幼,在他面前却没有自卑的表情,大家都觉得这少年不一般。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认为这是耻辱,就装疯而摆脱掉了。

武帝闻知他这个人,问王戎说:“当今之世谁可与王衍相比?”王戎说:“还没有看到能和他相比的人,应当从古人中去找。” 泰始八年,皇帝下诏推举可以安定边界的人才。

王衍先前喜好谈论兵戈之事,所以尚书卢饮推举他做辽东大守。他不去就职,从此绝口不论世事,只是谈论一套玄妙的道理而已。

王衍的父亲死在北平郡,丧事办得很大。亲友们向他家借的钱,于是就舍弃不要了。

几年时间,家财用得精光,王衍搬到洛阳一处田园居住。后来做了太子舍人,升至尚书郎。

出京做了元城县令,整天清谈,但是县里的事务也有条不紊。又入朝任中庶子和黄门侍郎。

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尊崇并阐释老庄思想。王衍很重视,唯独裴颇以为是错误的,写文章进行指责,而王衍对此却泰然自若。

王衍有出众的才华,有俊美的仪表,头脑非常聪明,常自比孔子的高徒子贡。又兼声名不同一般.所以就倾动当世。

王衍多次身居要职,后辈的士人,莫不崇敬他,仰慕他,仿效他,选拔人才,入朝登仕,都把他作为最好的榜样。于是高傲放诞,就成了一时的风气。

王衍曾经死了一个幼子,山简来慰问。王衍悲痛得不能自制。

山简说:“为一个怀抱小儿何必悲恸到如此地步!”王衍说:“圣人能忘棹俗人的情爱,最下等的人没有什么情爱,可情爱都集中在我们这些人身上。”山简被他的话折服,于是也为他悲切痛哭。

5.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阅读

魏元忠是唐朝复国的重要人物,按照当时政治集团划分,他是属于太子集团的,朝中除了武则天集团外,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武则天晚年罢免魏元忠和李峤是引发政变的起因,相王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有相王长史豆卢钦望、姚崇、司马袁恕己,而魏元忠在相王担任并州元帅时,担任他的副职,也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与魏元忠关系密切的宋璟等人,也是李氏集团的成员,相王与司马承祯关系密切,魏元忠也是崇尚司马懿的,神龙政变后调人朝廷担任门下侍郎的司马锽也是相王派系的。

过去认为相王是傀儡性质的,毫无影响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在神龙政变中比皇太子还积极,也可以看出魏元忠等人被罢黜是对他的打击,他在政变中,比起被人强扶入宫的皇太子,他是主动带领袁恕己去抓捕武氏集团成员,并且帅兵防御京城。魏元忠没有参与政变,皇太子没有搭救他,只是即位后启用了他。

魏元忠是太子集团的成员,但却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参与政变的敬晖是太平人,在太平公主的封邑,可能是太平公主集团的人,操纵这次政变的幕后者是相王和太平公主。

魏元忠和狄仁杰是拥护李氏集团的首领,他和李峤被罢黜是在武则天病重期间,武氏集团为争夺皇权打击李氏集团的信号。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

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

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

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

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

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

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

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

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

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

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

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

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

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

晋羊祜献计平吴,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

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

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侯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

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

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

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

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

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

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

6.文言文《陶侃》阅读答案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解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7.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全文翻译

一、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二、原文:出自 三国 鱼纂《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二、作者简介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8.罗生还镯的文言文翻译

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

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

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

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

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

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

9.《樵夫毁山神》文言文阅读答案和翻译

樵夫毁山神 原文: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

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

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

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

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

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杀之。客逆劳之。

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注释: 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 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

伺:等候; 祠:庙 逆:迎(上去) 谓:说 戒:告诫 且:将 觇(chān):悄悄地看。 甫:刚。

合:回合 遁:逃走 樵遂而杀之 遂:追上去 劳:安慰 高义:深厚的情义。 盍:何不。

既:已经; 诟:辱骂 竟:最终 然:是的 因:于是 译文: 康熙十五年,余姚县有个外地人在山中赶路,夜里住在山神寺。半夜,有只老虎来向山神跪拜,说着像人一样的话语,乞求山神赐给它食物。

山神答应把邓樵夫给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庙外,果然看见一个樵夫经过,迎上去问:“您姓邓吗?”樵夫回答说:“是的。”

客人就告诉他晚上听到的事情,告诫他不要前往。邓樵夫说:“我有母亲,靠砍柴维生,一天不打柴,母亲就会饿肚子。

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有什么可怕的!”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随他偷偷地看。

邓樵夫刚刚打上柴,老虎突然从竹林间窜出,邓樵夫徒手与它搏斗了几个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转了很久。老虎很愤怒,于是咆哮着高高跳起,忍痛逃跑。

邓樵夫追上去将它杀了。客人上前慰劳他,邓樵夫说:“感谢你深厚的情义,何不带我到庙中去?”到了庙里,邓樵夫大骂死虎并斥责山神说:“现在怎么样呢?”于是就将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启示: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 2、好心不能建立在损害他人基础上。

3、个人是可以反抗的,要自己积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

王颜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