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颜师古,字籀,京兆万年人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颜师古,字籀,京兆万年人
小题1:D 小题2:C小题3:B 小题1:“曩”的意思是“过去、以前”。
这个字的命题是紧扣教材的。小题2:A项前句说的是颜师古熟悉政治法度且擅长写作方面的特点,与“精故训学”无关。
B项的后句说的是颜师古在“频被谴”之前志得意满的表现,并不是造成“频被谴”的原因。属于答非所问的错误。
D项的前句有错误。关键是理解体会具体的语境,此句是颜师古恣意山林时的行为表现,与“精故训学”无关。
后句表现的也是他“频被谴”之后的表现,不是原因所在。小题3:此项中“在聆听了皇上的教诲后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说法是错误的。
一方面文中没有明确的表示,另一方面通过后语境看,(颜师古“频被谴”是他的多种错误造成的)颜师古身上还是有诸多不足和错误的。附译文:颜师古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训诂之学,擅长写作。
仁寿年间,李纲推荐他,任安养县尉。 当时薛道衡任襄州总管,和颜之推是旧交,赏识他的才能,每作文章,就让他指摘缺点。
不久失职,回到长安,得不到调任,非常穷困,依靠教授学生维持生活。高祖入关后,颜师古到长春宫去进见,授任朝散大夫,拜授敦煌公爵府里的文学之职,多次迁升为中书舍人,专门掌管机密。
颜师古生性敏捷,熟悉政治法律。当时军务和政务繁多,皇上的诏令都出自他的手笔,册命奏章之类的文书也很精工,当时没有人比得上他。
太宗即位后,授任为中书侍郎,封为琅邪县男爵,后为母亲守丧解职。守丧期满,恢复官职。
过了一年多,因为公事获罪被免职。太宗曾感叹《五经》离圣人时间久远,传习过程中逐渐产生错误,下诏令颜师古在秘书省进行考定,多有校正之处。
考定完毕,太宗下诏令群儒一起讨论,于是群儒各自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质问颜师古。颜师古就引用晋、宋时代的旧文,随机应变,论据完备而明确,阐发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人人为之叹服。
不久加授通直郎、散骑常侍。太宗于是把校正考定的经书颁行天下,使学习的人有所依据。
不久拜授秘书少监,专做校勘之事,遇到古文奇字为世人所困惑之处,就探究分析反复思虑,一定要弄通本源。但他多用年轻后生参与校勘,抑制门第低微的人,优先录用显贵有权势的人,即使是商人富家子弟,也会被安置选用,因此受到公正舆论的非议,被贬斥任郴州刺史。
还为出发,太宗惋惜他的才能,责备他说:“卿的学问确实是可以称许的,而在侍奉父母和做官方面,我没有听到值得称许的事。今天调任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呢?想到你过去曾经任职做事,我不忍抛弃你,今后应该引以为戒。”
颜师古谢罪,又留任原职。颜师古性情严肃,对待同辈很傲气,很少推许或与他们交往。
他既自负才能,又很早被任用,所以期望很高。当频频受到贬斥后,官职更加不能升迁,感到失意沮丧,于是就闭门谢客,穿着随便并且申请懒散,享受山林间的闲适之趣。
他大量收藏古代图画、器物、书帖,都是他天性所喜爱的。 参与撰写成《五礼》后,进位为子爵。
又为太子李承乾注释班固著的《汉书》并进献朝廷,得到赏赐布帛二百段、良马一匹,当时人说杜预、颜师古是左丘明、班固的忠臣。太宗准备祭祀泰山,下诏令公卿博士共同议定礼仪,而议论者争相发表异端之说,颜师古上奏是:“我在贞观十一年,撰写成《封禅仪注书》,当时群儒都认为很适中。”
于是拿来交给有关部门,采用了他很多意见。升任为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贞观十九年,随军征讨辽,在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戴。
2.高凤笃学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 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翻译 高凤,字文通,家里以种田为生。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庭院里面晾晒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那天突然下了雨,高凤拿着竹竿读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麦子已经被积水冲走了。妻子回来后责怪高凤,高凤才发觉小麦被冲走了。
满意请点右下角的采纳谢,不满意请追问,您的支持是我奋斗的动力。
3.博永发愤文言文翻译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注释】
①寻:不久。
②过:超越,胜过。
③请:请求。
④让:责备。
⑤涉猎:泛览群书。
⑥露布:公开的文告。
⑦傅永: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
⑧书:写书信。
⑨每:常,经常。
⑩报:回复,回答。
【翻译】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4.《赵母训子》的文言文翻译
释义:赵武孟起初以耕种狩猎为事业,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他母亲哭着说:你不读书却耕种狩猎,如果这样下去我是没有希望了!竟然不吃饭。武孟深受感动,勤学苦读,终于他对经史了解深刻,中了进士,官拜右台侍御史。
《赵母训子》原文: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赵母训子》出自《续世说》,《宋史·艺文志》著录十二卷,北宋孔平仲撰。该书仿《世说新语》体例,主要记南北朝至唐五代朝野轶事。与《世说新语》相比,《续世说》更重视”发史氏之英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工之侨献琴(文言文)全文翻译
一、译文: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向工之侨)换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二、原文:出自 元末明禄 刘基《郁离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扩展资料
一、赏析
《工之侨献琴》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二、作者简介
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6.文言文陈蕃扫除注释及翻译
原文 陈藩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祖河东太守。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陈蕃传》作者范晔。
译文 陈藩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注释 1、尝:曾经 2、处:居住。
3、庭宇:庭院以及屋舍。 4、芜秽:杂乱不堪。
秽:多 5、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 郡:古代行政区域。
6、侯:拜访,问候。 7、谓:对。
说。
8、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文中指“小伙子” 9、处世:处理事务。
10、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 安:怎么。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
11、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作动词用。
志:志向。 12、甚:副词,很,非常。
13、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