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1.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
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
食: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件)
至:礼愈至(全,周到) 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
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 争高直指(不弯曲)
2.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3.初中文言文中“所以”的一词多义
“所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1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2用此,用来. 3表示“.的原因”. 4表示“.的方法”. 5实在的情由,适宜的举动.例如: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解释为“……的原因” 今义:今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他来.今义:略)。
4.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有善术者(擅长 )
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善的一词多义
君问归期未有期(时间,期限)
陈太丘与有期行(约好,约定) 期的一词多义
公欣然曰(副词,的)
然数年恒不见(关联词, 但是) 然的一词多义
见藐小之物(副词, 的)
人皆吊之(代词, 他) 之的一词多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关联词,所以)
独以跛之故(。的原因) 故的一词多义
项为之强(因为)
开始悟为山市(是) 为的一词多义
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丛草为林(当成) 为的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表并列 无意)
为人谋而不忠乎(但是) 而的一词多义
5.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要15组如:之①无意义②代词③.的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
6.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1.爱:吝啬者。“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4.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5。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6.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
文辞,措辞“其文约。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
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
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难度很大,先整理这些,也不知道合不合你要求,还需继续帮忙可给我留言
7.文言文及字的一词多义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方言】
◎在 四川省南路话中作动词,同“去、至"的意思,比如说“你及那儿不”意思就是“你去那儿不、你到那儿不”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