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夫(fū)

2、成年男子的通称。

夫,丈夫也。——《说文》。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也不良。——《诗·陈风·墓门》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注:“将必将为匹夫。”

二田为一夫。——《管子·乘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汉·贾谊《论积贮疏》

3、女子的正式配偶。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乐府诗集·陌上桑》

尔夫鸿冥遁迹,能偕隐以灌园。——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4、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如:农夫;人力车夫;马夫;轿夫;夫头(夫役的头目)。

5、大丈夫。对男子的美称。

西川刘禅本非夫,文灿贪庸亦竖奴。——柳亚子《诸将六首》

6、剑衣。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礼记·少仪》

7、通“趺”。足背。

渠长丈六尺,夫长丈二尺,臂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8、量词。

为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单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

夫(fū)

【副】

1、通“复”。再,又一次。

回志怯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所思?——张衡《思玄赋》

2、另见fú。

夫(fú)

【代】

1、“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第三人称代词。如:使夫往而学焉。

2、那,那个,那些——表示远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这,这个,这些——表示近指。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4、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夫(fú)

【助】

1、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宋·苏洵《六国论》

夫战,勇气也

2、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3、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清·方苞《狱中杂记》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宋·苏洵《六国论》

2.文言文中“夫”和“是”有哪几种解释

夫 1.成年男子 (读fū),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2.丈夫(读fū) ,例如“今夫又死焉” (《捕蛇者说》)3.这、那(读fú)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4.句首发语词,一般表示将发议论 (读fú)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5、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没有实在意义,例如“悲夫”(《烛之武退秦师》)是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用法:(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下面逐一阐述。

一 、虚词类: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

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4)是时,上未立太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捕蛇者说》)(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国语·邵公谏弭谤》)(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同上)(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

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

(《冯婉贞》)“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1、“是”作判断动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

3.文言文,夫虚词是什么意思

一、用作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二、用作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留待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三、用作助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清代刘开《问说》)

译文: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四、用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清代蒲松龄《促织》)

译文: 听说这件事,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

五、“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第三人称代词。

文言文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