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几是什么意思
1.古文的几是什么意思
原发布者:杭滨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
2.几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几
〈名〉
(象形。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同本义
〈名〉
苗头;预兆
又如:几先(预兆,事先)
〈副〉
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又如:几有(几乎有;具有);几首(方言。那边);几虚(几乎徒然);几几乎(几几。几乎,差不多)
〈形〉
(会意。从戌。戌,兵守也。本义:细微,隐微)
同本义
〈动〉
接近;达到
另见 jǐ
几
[数]
(会意,本义:微,隐微)
〈代〉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
3.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几”在文言文中,不光读音不同,而且词性也不相同,相应意思也不相同。即:
一、当“几”读“jī”(一声)时
(一)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例如:《说文》:几,坐所以凭也。又如:《考工记·匠人》: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
2、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例如: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苗头;预兆。例如:唐·苏涣《变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4、政务。通“机”。例如:《法言·先知》:或问为政有几。注:“要也。”又如:《文心雕龙·情采》: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二)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1、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例如:汉·贾谊:《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又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几死者数矣。
(三)充当形容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细微,隐微。例如:《说文》:几,微也,殆也。又如:《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2、危险。例如:《墨子》:本不固者末必几。
(四)充当动词时,其意思如下:
1、接近;达到。例如:《尔雅》:几,近也。又如:《易·小畜》:月几望。
二、当“几”读“jǐ”(三声)时
(一)充当数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微,隐微。例如:
2、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例如:唐·项斯:《江村夜归》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3、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例如:《左传·昭十六年》:韩子亦无几求。注:“言所求少。”
4、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例如:《左传·昭公十六年》: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又如:《孟子·离娄上》:子来几日矣?
(二)充当代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例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
4.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5.“庶几”在古文中是什么的意思
”庶几“在古文中的意思一共有5个,例句和释义如下:
释义1: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例句:“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释义2:表示差不多、近似。
例句:“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出自《易·系辞下》。
释义3: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例句:"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出自《论衡·别通》。
释义4:指有幸的意思。
例句:“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5:表示但愿,希望。
例句:“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出自《诗·小雅·车舝》。
6.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