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阅读
1.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阅读
魏元忠是唐朝复国的重要人物,按照当时政治集团划分,他是属于太子集团的,朝中除了武则天集团外,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武则天晚年罢免魏元忠和李峤是引发政变的起因,相王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有相王长史豆卢钦望、姚崇、司马袁恕己,而魏元忠在相王担任并州元帅时,担任他的副职,也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与魏元忠关系密切的宋璟等人,也是李氏集团的成员,相王与司马承祯关系密切,魏元忠也是崇尚司马懿的,神龙政变后调人朝廷担任门下侍郎的司马锽也是相王派系的。
过去认为相王是傀儡性质的,毫无影响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在神龙政变中比皇太子还积极,也可以看出魏元忠等人被罢黜是对他的打击,他在政变中,比起被人强扶入宫的皇太子,他是主动带领袁恕己去抓捕武氏集团成员,并且帅兵防御京城。魏元忠没有参与政变,皇太子没有搭救他,只是即位后启用了他。
魏元忠是太子集团的成员,但却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参与政变的敬晖是太平人,在太平公主的封邑,可能是太平公主集团的人,操纵这次政变的幕后者是相王和太平公主。
魏元忠和狄仁杰是拥护李氏集团的首领,他和李峤被罢黜是在武则天病重期间,武氏集团为争夺皇权打击李氏集团的信号。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
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
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
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
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
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
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
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
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
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
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
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
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
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
晋羊祜献计平吴,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
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
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侯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
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
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
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
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
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
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
2.宋璟之刚直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璟(663~737),字广平,河北邢台人。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十七岁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青春演讲稿尚书右丞相。
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帝,在任52年。
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先于世界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一 武则天执政,宋璟因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中书舍人升迁御史中丞;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让张说作伪证,带他去朝堂上和魏元忠对质。
宋璟对此事洞若观火,他对张说道:“名节和义气是最重要的,不能以陷害正直者来求得自身的苟安。就算因此被贬职罢官,也可以流芳百世。
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就冲上去救你,如若不成,就让我和你死在一起。”张说听后,十分很感动!在朝堂上对质的时候,实事求是,最终使得魏元忠保住一命。
二 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都是当时出名的美男子,先是太平公主的男宠,后经太平公主的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他们涂脂抹粉,出入宫廷,活脱脱似一对人妖。
二张受宠而得高官,得赏赐不可胜记。朝廷中的亲贵,纷纷奔走于他们的门下,尊称张易之为五郎,称张昌宗为六郎,对他们谄媚无所不至。
有人夸张张昌宗的美貌说:“六郎面似莲花。”居然有内史杨再思谄媚说:“人皆以六郎面似莲花,我独以为不然,我认为是莲花似六郎也!”真是拿肉麻当有趣。
二张恃宠而骄,不仅结党营私,而且图谋不轨。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
宋璟上奏武则天,要求追究。武则天觉得难以回护,只好让张昌宗到肃政台受审。
当时肃政台的长官,正是御史中丞宋璟。他早就看不惯二张的横行无忌,立即严加审问,准备审完了立处死刑。
想不到武则天出尔反尔,发出特赦文书,赦免张昌宗之罪。宋璟大怒,说:“我恨不得一下打碎这小子的脑袋!”此话传到武则天耳里,为了缓和矛盾,她命令张易之与张昌宗到宋璟家里去谢罪。
宋璟气愤不已,拒绝不见,一点也不给武则天留面子。三 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后,她的儿子李显登基,即唐中宗。
唐中宗将上官婉儿封为皇妃,但上官婉儿不久与武三思勾搭成奸。为讨好韦皇后,巩固自己的权势,上官婉儿又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
武三思与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唯独中宗一人不知道,头上已戴了两顶绿帽子,不闻不知,还把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若武三思三天不入宫,中宗就要陪韦后,去到武三思的家中。
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中宗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至陪着一起玩。公元706年,京兆人韦月将,上书唐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
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将韦月将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璟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细究就问斩,臣恐天下会议论,请查实后再定刑。”
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不久宋璟被贬为杭州刺史。
四 公元710年,韦皇后为了独揽大权,竟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准备自己学武则天的样子,临朝称制。她的这一恶毒行为,激怒了唐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即中宗之弟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李隆基联络羽林军,奋力攻入宫中,杀掉韦皇后、安乐公主,族诛韦、武两家,拥唐睿宗即位,自己成为皇太子。唐睿宗即位后,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任命为吏部尚书,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
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恢复了官场正气。五 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三儿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
李隆基即位,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即位之初,以姚崇为宰相。
公元716年,拟任宋璟为相,派宦官杨思勖,到广州去接他。杨思勖是皇帝的亲信,一向骄横自大,他久闻宋璟大名,很想与之结交,但是宋璟看不起他,一路上从不和他交谈。
他很气愤,回到京城,就向唐玄宗诉苦,对宋璟大肆攻击。玄宗感叹良久,更敬佩宋璟刚直不阿的品格。
公元719年,唐玄宗的妻舅王仁琛,到京城求取高官。玄宗帮他开了后门,给了一个五品官。
时任宰相的宋璟,坚决反对,他劝玄宗说:“王仁琛已得到许多恩宠,不宜再破格提拔。如他真有才能,应该经过吏部考核,才可授官。”
玄宗无奈,只好取消了先前的任命。同年冬,朝廷按惯例选拔官员。
有个名叫宋元超的人,来到吏部,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吏部照顾,分派他一个肥缺。吏部官员,如实报告,宋璟得知,立即写了批文说:“宋元超确是我的三从叔,但是国家用人,不应徇私,望秉公处理!”写完之后,想想又觉得不妥,惟恐吏部官员顺水推舟,趁势卖个人情。
他又提起笔来,把文尾五个字圈掉,改写为:“从。
3.关于《宋史 江万里传》的文言文答案
关于宋史江万里发的文言文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释①阙: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代还: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孝义世被旌显被:受到
B.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毁:诽谤
C.故可易之以宽简易:代替
D.祠祝毕,刍狗捐捐:捐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敬则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
B.武后执政之初为了稳定政权鼓励告密大施酷刑,而在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应当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
C.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最终导致亡国。
D.朱敬则为人正直,与一些有名望的学者一起参与了《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受到世人的称赞。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3分)
译:
(2)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3分)
译:
(3)仁义尚尔,况其轻乎?(3分)
译:
4.魏元忠属肖
没有魏元忠出生年份,无法知道他的属相。
魏元忠(?~707年),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 。唐朝宰相。
初为太学生,学习兵法,累拜殿中侍御史。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度出任宰相,兼具政治和军事才能,从定徐敬业的扬州叛乱, 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积极作用,是唐代宰相之中颇有作为的一位。
武则天晚年时,受张昌宗、张易之陷害,贬为高要县尉。唐中宗复位,拜右仆射兼中书令、光禄大夫,封齐国公随波逐流,不再直言进谏。
牵涉太子李重俊起兵反对韦后及诛杀武三思事,贬思州郡务川县尉。景龙元年(707年),卒于涪陵,享年七十余。
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陪葬定陵,谥号为贞。
5.林琴南敬师文言文答案
林琴南敬师
【原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
从:跟随。
实:装。
负:背着。
谓:说。
却:推却。
乃:于是
固:本来
6.崔子忠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常见。(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译文】
崔子忠,字青蚓。他的祖先是山东平度州人。崔子忠在州府县学读书时,(家境)很贫穷。他写的文章很奇崛深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很洒脱地放弃科考离开了。住的地方都是柴门土墙,(但是)洒扫得很整洁干净;冬天穿一件粗布袄,夏天穿一件葛布衫,(他的)妻子也是(穿)平常的粗衣布袄,很勤勉劳作,(他的)三个女儿也能读书识字;虽然没有可以保证一日三餐的生计,但他很愉快。他善于作画,(常常)画一些与世隔绝之地的绝美之景,经常借助不俗的匠心来寄托傲世之志;更善于画人物写真,没有不逼真的。当时身份尊贵的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但)他总是逃避不理人家。他不喜欢饮酒,两三个老朋友也是以文字交往,一起聊上一整天也不离开。很多士人从各地赶来,都仰慕他的为人,(但他)大多推辞不见。有人责怪他,他笑着说:“交往的人太多太密切就容易被视为私结朋党,东汉末年的历史可以借鉴。”后来果然有以搞“复社”建立党派的,可见他看问题的能力就是如此过人!他所作的诗歌古文,很少有人知道的,(大家)只知道他的画而已。董其昌(谥号文敏)先生曾经称他的为人、文章、绘画,都不是近代以来所常见到的。
7.朱晖重信文言文答案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2)乃把晖臂曰( )(3)举手未敢对( ) (4)子孙窃怪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朱晖守信》阅读答案:1.(1)一向,平素。
(2)握,持。(3)答复,回答。
(4)感到奇怪。2.D【解析】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作副词,解释为“把”,与例句解释相同。
3.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译文: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个面。
(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朱)晖的小儿子颉很不理解,问到:“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
(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8.寇准清廉文言文阅读答案
寇准清廉原文: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
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
使者历视诸相,语译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 译注资料供参考: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
“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注释:寇准:北宋真宗时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被谗罢职,不久又复职。出入:指寇准两次做宰相,罢职又复职。
营:经营,修建。第:住宅。
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的人。鼎鼐(nài):本是古代烹煮用的容器,后用做立国的重器,象征政权,也借指执政大臣。
至:到达。内宴:宫廷宴会。
迁:官员调任,这里指贬官。北使:辽国使臣。
宰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与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执政),通称宰执。预:参加。
历:逐个,一一地。语:告诉,对……说。
相公:对宰相的尊称。坐:在座的。
孰:谁,哪一位。至:到达。
洎: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