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

1.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

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

语见《三国魏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刘廙传》:“臣罪应顷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东汉末年,南阳人刘廙投靠曹操,为文职官,深获器重。后其弟刘伟为人所引,同谋反操,事发后问斩。按律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然操深爱其才,亦明其为人,遂颁下特赦令,免廙之罪。廙不胜感激,上书于操。书曰:“臣罪当灭族,仰君‘扬汤止沸’,得免於死,如死灰复燃,枯木逢春。此大恩大德,无异天地造万物,父母生子女,仅能以死图报,非笔墨所能形容者也。”

“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常用此语。

2.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扬汤止沸[ yáng tāng zhǐ fèi ]

详细释义

【解释】: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拓展资料

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造句

1. 罚款对于自行车违规者只是扬汤止沸的办法。

2. 清除精神垃圾,不能扬汤止沸,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你这样做是扬汤止沸,事情会越办越糟的。

4. 从井救人,同扬汤止沸一样愚蠢。

5. 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只采取简单的罚款办法,无异是扬汤止沸、无济于事。

6. 用存仓的粮食来平抑猛涨的米价,只不过是扬汤止沸,我以为抑制通货膨胀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参考资料:百度汉语——扬汤止沸

3.刘体乾的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明史刘体乾传 【原文】 刘体乾,字子元,东安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改兵科给事中。

司礼太监鲍忠卒,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恩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以体乾言,止录三人。

转左给事中。帝以财用绌,诏廷臣集议。

多请追宿逋,增赋额。体乾独上奏曰:“苏轼有言:‘丰财之道,惟在去其害财者。

’今之害最大者有二,冗吏、冗费是也。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

今边功升授、勋贵传请、曹局添设、大臣恩廕,加以厂卫、监局、勇士、匠人之属,岁增月益,不可悉举。多一官,则多一官之费。

请严敕请曹,清革冗滥,减俸将不赀。又闻光录库金,自嘉靖改元至十五年,积至八十万。

自二十一年以后,供亿日增,余藏顿尽。进御果蔬,初无定额,止眎内监片纸,如数供御。

乾没狼籍,辄转鬻市人。其他诸曹,侵盗尤多。

宜著为令典,岁终使科道臣会计之,以清冗费。二冗既革,国计自裕。

舍是而督逋、增赋,是扬汤止沸也。”于是部议请汰各监局人匠。

从之。累官通政使,迁刑部左侍郎。

改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隆庆初,进南京户部尚书。

南畿、湖广、江西银布绢米积逋二百六十余万,凤阳园陵九卫官军四万,而仓粟无一月储。体乾再疏请责成有司,又条上六事,皆报可。

马森去,召改北部。诏取太仓银三十万两。

体乾言:“太仓银所存三百七十万耳,而九边年例二百七十六万有奇,在京军粮商价百有余万蓟州、大同诸镇例外奏乞不与焉。若复取以上供,经费安办?”帝不听。

体乾复奏:“今国计绌乏,大小臣工所共知。即存库之数,乃近遣御史所搜括,明岁则无策矣。

今尽以供无益费,万一变起仓卒,如国计何?”于是给事中李已、杨一魁、龙光,御史刘思问、苏士润、贺一桂,傅孟春交章乞如体乾言,阁臣李春芳等皆上疏请,乃命止进十万两。又奏太和山香税宜如泰山例,有司董之,毋属内臣。

忤旨,夺俸半年。帝尝问九边军饷,太仓岁发及四方解纳之数。

体乾奏:“祖宗朝止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继以宁夏、甘肃、蓟州,又继以固原、山西,今密云、昌平、永平、易州俱列戍矣。各镇防守有主兵。

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众。各镇刍饷有屯田。

其后加民粮,加盐课,加京运,而横费滋多。”因列上隆庆以来岁发之数。

又奏:“国家岁入不足供所出,而额外陈乞者多。请以内外一切经费应存革者,刊勒成书。”

报可。诏市绵二万五千斤,体乾请俟湖州贡。

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

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逾年,诏趣进金花银,且购猫睛、祖母绿诸异宝。

已上书力谏,体乾请从已言,不纳。内承运库以白答刂索部帑十万。

体乾执奏,给事中刘继文亦言白札非体。帝报有旨,竟取之。

体乾又乞承运库减税额二十万,为中官崔敏所格,不得请。是时内供已多,数下部取太仓银,又趣市珍珠黄绿玉诸物。

体乾清劲有执,每疏争,积忤帝意,竟夺官。给事中光懋、御史凌琯等交章请留,不听。

神宗即位,起南京兵部尚书,奏言:“留都根本重地,故额军九万,马五千余匹。今军止二万二千,马仅及半,单弱足虑。

宜选诸卫余丁,随伍操练,发贮库草场银买马。”又条上防守四事。

并从之。万历二年致仕,卒。

赠太子少保。【译文】 刘体乾,字子元,是东安县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授任行人之职,改任兵科给事中。

司礼太监鲍忠去世,他的同党李庆为他的侄子鲍恩等八人请求升迁。帝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因为刘体乾进言(劝谏),只录用了三个人。

转任左给事中。皇帝因为财用匮乏,诏令大臣集中讨论。

大多请求追收以前欠下的赋税,增加赋税。只有刘体乾上奏说:“苏轼曾说过:‘生财之道,只在于去掉那些妨碍生财的问题。

’如今最妨碍生财的问题有两个,这就是过多的官吏、过多的浪费。历代的官制,汉代有七千五百员官吏,唐代有一万八千员官吏,宋代极其繁多,达到三万四千员。

本朝从成化五年以来,武官已经超过八万。加上文官,大概有十万多。

如今因守边之功提升授任、祖荫勋贵传承请授、各官署添设、大臣恩荫,加上各厂卫、监局、勇士、匠人之类,每年每月都有增加,不胜枚举。多一位官吏,就多一份费用。

请求朝廷严格限制各署请授,清退冗余官员,减少俸资。又听说光录寺的库金,从嘉靖改元至十五年以来,已积累至八十万。

(但是)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以后,各项供应日渐增加,以前积余的库存顿时用尽。地方进贡的果蔬,起初没有定额,只看内监内府的书面要求,来如数供应。

具体的账目不清,参与者动不动就转卖给市人。其他诸官署,侵吞盗用尤其杂多。

应当著专门安排人员按照规制经办,年终让专任官员严格核算,以便清除冗杂的费用。这两二点革除以后,国家的收入自然会丰裕。

舍弃这两条不办理却督促补收积欠、增加赋税,这是扬汤止沸。”于是提议请求各部淘汰各监局的人员匠人。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不断升迁官至通政使,升任刑部左侍郎。

改任户部左侍郎,总管仓场。隆庆初年,进升南京户部尚书。

南畿、湖广、江西三地的银。

扬沸止沸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