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1.《马说》的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马说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马说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不译

5,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 鸣知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这里指千里马的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2.文言文《马说》详解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

3.《马说》原文和重点词语,句子整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重点词:

1,找出本文通假字:( )通() ( )通( )( )通( )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马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 )呜之而不能通其意( )

3,指出下列句中“其”的用法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重点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 马说 陋室铭 核舟记 活板 送东阳马

初二语文下册 课内文言文主要有《马说》、《陋室铭》、《山市》、《活板》、《核舟记》 《口技》、《送东阳马生序》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 2、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为“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3、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 4、孔子云 云::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 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 6、药稍熔 药: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 7、有布衣毕升 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 9、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10、高可二黍许 许:古义为“左右、上下、光景”;今义为“答应或表 猜测” 1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 14、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15、两股战战 股: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 16、几欲先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假: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 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 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 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 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 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 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动词) 执策而临之(策:鞭子,名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养,动词) 马之千里者(之:不译,定语前置的标志)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之:的,助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凑足音节,无义) 执策而临之(之:它的,代词) 无丝竹之乱耳(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助词)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其: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其:难道,副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能愿动词) 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名词) 持就火炀之(就:靠近,动词) 瞬息可就(就:完成,动词) 每字为一印(印:字印,名词) 其印自落(印:字印,名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印:印刷工具,名词) 欲印(印:印刷,动词) 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做,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为:成为,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为:刻制、制作,动词) 又为活板(为:发明,动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被,介词)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为:是,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以:用、拿,介词)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用来,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介词) 计日以还(以:相当“而”,连词)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可以) 通计一舟(一:全,整个) 为念珠个一(一:一件) 妇抚儿乳(乳: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乳:奶头,名词) 以为妙绝(妙:善、好,形容词) 众妙毕备(妙:妙处。

5.马说(文言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马说文言文原文`要分段的

原文被它打上了,我只好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7.马说文言文解释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却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能够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谷类,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都无法显露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识好马啊。

8.《马说》文言文详细解释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

9.初中文言文大全之马说

古有良驹者三:踏雪、黑风、赤兔。

踏雪者,骐骥也,奈何人俗贱之,终倒卧于城阙,骈死于槽枥;黑风者,俗马耳,然人怜之惜之,终驰骋于疆场,纵横于天下;赤兔者,千里良驹也,因人马相因,世人尽誉之赞之,终名垂青史,震古铄今。

燕丹四年,田光北归,于茫茫雪海中见一白马,奇之,曰:“天大寒,冻乎?”白马仰天长啸。田光乃燕国善晓马语者,知其言为“吾乃千里良驹踏雪,安惧冰雪哉!”乃裹其体肤,引之回府,养于后院;然食之以俗食杂草,用之于拉碾推磨。踏雪怒曰:“吾有日行千里之能,汝安以俗马之食食吾,蹇驴之功用吾,废吾之能也?!”田光先笑而不答,后谓其仆曰:“疯马耳!”自顾而去。又三年,荆卿刺秦失败,秦皇嬴政使白起将兵数十万攻燕,未及三月,燕军溃败,秦军围困燕都,田光护燕丹夜遁而走,奈何坐骑困乏,无力奔走,燕丹叹曰:“天亡吾矣!”田光忽记起踏雪,寻之,曰:“汝常自夸有日行千里之能,请速保吾主!”踏雪仰天长叹,叱之曰:“尔等以杂草食吾数载,吾整日累卧于槽枥,围走于磨坊,方今吾安有此能?!”言罢倒地气绝,燕丹、田光亦被俘。

始皇初年,蒙家军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及还咸阳,蒙毅坠马而伤,马亦卒。蒙毅于道中见一黑马,欲骑之,其兄蒙恬曰:“俗马耳,安配汝骑!”毅答曰:“吾本一草民布衣,若无兄长,无以至今日之爵,吾与此马相得益彰。”遂骑之以还,黑马似通灵性,道行且慢,恐伤主;毅心中甚喜,食其丰草净水,促其日奔走百里以健其骨,且美其名曰:“黑风!”黑风日益强壮。蒙毅仗此马纵横疆场,所当着摧,所击者破,屡立功勋。始皇嘉之曰:“骁勇无敌!”毅辞曰:“黑风之功!”时赵高作乱,欲害长公子扶苏及蒙氏,黑风伏主而走,不知疲倦,前腿后股受创而不惜,力竭而死,毅亦自殁,赵高叹曰:“忠臣良驹也!”

灵帝末年,董仲颖为西凉刺史,于羌地遍寻良驹,尽半载之功,终得一千里马,命曰“赤兔”,遂养于华美槽枥间,奔于西凉旷野上,后与温侯吕奉先于虎牢关前大显神威,世人皆惊俱赞。然赤兔之心未及甚喜,乃因未逢英主。及魏武破徐州,诛吕布,赠赤兔于关云长,人马皆喜。后美髯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据守荆州、威震许都全仗此马,二者相映成趣,盖九州之殊荣,掠四海之赞誉,纵横天地间,傲啸风云上,忠义武圣名垂青史,良驹赤兔亦千古留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评,诚有过之而无不及。

良驹踏雪,有千里之能而愤然气绝,何也?此良驹之一惑也。俗马黑风,身无长处却忠义盎然,何也?此良驹之二惑也。名驹赤兔,身负千里之能兼华夏之美名,响彻寰宇,何也?此良驹之三惑也。

明其所以乎?知其所以然乎?

马之俗雅留名与否,才干展示与否,尚需遇主人而谈,何况人之成长成才?

由此观之,良驹之惑不惑也。

马说文言文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