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有哪些

1.文言文常用字有哪些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2.文言文常用字及解释有哪些

一.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 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 君( 帝王) 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 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 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 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1.狱:案件,案情; 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 “高 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 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致仕:退休。3.视事:在任,在职; 办公。

4.听事:办公的地方。5.家人: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6.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7.作色:发怒。8.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 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禽,通“擒”:“禽灭六王”。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10 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 或不正确) 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 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 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 张冠李戴,比如补( 译) 出的省略成分错误。

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 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 顷、顷之、顷刻、有顷; 旋、寻、无 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 后带时间,则译作“过 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1.表示授予、提升: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选拔。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七.表官职的(1)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2)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5)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 太尉:军事首脑。(8)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八.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黜。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九.其它:1 、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2 、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3 、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4 、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5 、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 、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 、表死亡的:( 驾) 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 殁) 、终、圆寂。

8 、表示死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 丞相薨/ 百年/ 驾鹤/ 圆寂„„9 、表示出仕退隐:是进亦忧,退亦忧( 当官、退隐)/ 上书乞骸骨( 请求退休)/ 怀抱才能深藏而不市( 隐居不做官)/ 致仕( 退休) 。10 、表示生活情况:权起更衣( 上厕所)/ 出恭( 上厕所)/ 不胜杯勺( 喝醉)/ 每五日洗沐( 官员休假) 。

11 、表示恋爱婚姻:之子于归( 出嫁)/ 秦晋之好( 结成婚姻)/ 月老 红娘( 媒人) 。12 、谦称自己或己方:臣、仆、鄙人( 臣下或一般人自称)/ 寡人、不谷、孤( 君王自称)/ 贱内、犬子、家父、家君、家慈( 家人)/ 拙见、寒舍( 才情、屋舍)/ 窃、谨、惶恐( 行为、态度) 。

13 、敬称他人和他方:陛下、九重天、圣明( 称君主)/ 公、名府、高明( 称同龄、同僚、朋友等) 爱女、令尊、令堂、高朋( 称他人家人、朋友等)/ 高见、雅量、大作、华堂( 他人才情、屋舍等) 光临、斧正、惠存、垂示(他人行为态度)/ 敬请、仰望(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行为)。14 、贱称他。

3.求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的翻译

高中文言文常用字检索爱 ài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尔雅》:“惠,爱也。”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②男女间有情 [love]《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③ 喜好 清·袁枚《祭妹文》:“爱听古人节义事。”

――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④ 爱护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三国志·方伎传》:“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⑤ 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 。如:爱发脾气;爱下雨⑥爱惜,珍惜 《礼记·表记》:“爱莫助之。”

注:“犹惜也。”苏轼《留侯论》:“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柳宗元《驳复仇议》:“不爱死,义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⑦ 舍不得;吝惜 《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老子》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汉·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⑧ 贪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⑨友爱 《左传·隐公三年》:“兄爱弟敬。”⑩怜悯、怜恤、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按:àn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说文》:“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管子·霸言》:“ 按强助弱。”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6.通“安”。安置;安定 《汉书·高帝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

《三国志·郭淮传》:“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白:bái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光亮,明亮。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明白;洗雪。 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⑥显著。 《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⑦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

谤:bàng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说文》:“谤,毁也。” 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

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②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③诅咒 。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暴:(一)bào①猛烈。

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

《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⑥祸患,祸害。

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7。

暴露,显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二)pù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卑:bēi①低,低下。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

4.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常用文言文字词(25个) (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

5.除了120个文言实词外,纪传体文言文其他常用字归类

纪传体文言文常用字归类原文地址:纪传体文言文常用字归类作者:北雁南飞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

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

“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

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

6.文言文常用字和常用词整理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7.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常用文言文字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高考文言文常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