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 yìng

拼音
[gǎn yìng]
注音
ㄍㄢˇ ㄧㄥˋ
繁体
感应
是否常用

感應的意思

词语解释

感應gǎn yìng

  1. 基本解释

    感应 gǎnyìng

    (1) [response;reaction;interaction]

    (2) 物理学名词。一个物体(如电导体、可磁化体、电路)内部由于另一类似激发物体的接近(但不接触)或者由于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的电荷、磁性或电动势

    (3)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间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茅盾《谈月亮》

    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辞典解释

    感应  gǎn yìng   ㄍㄢˇ ㄧㄥˋ  

    互相感动相应。
    《易经.咸》:「二气感应以相与。」

    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情感和动作。
    《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西游记.第三六回》:「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

    近义词

    感觉,感触

    人以精诚感动神明,神明自然会回应人。
    《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
    清.惠栋〈太上感应篇注序〉:「因念此书感应之速,欲公诸同好。 」

    一种物理现象。分为:(1)​ 静电、静磁感应。因带电或具磁性物体的靠近,而使未带静电、磁性的物体带电、呈磁性的现象。(2)​ 电磁感应。指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因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造成电磁状态的变化。

    英语 response, reaction, interaction, irritability (biol.)​, induction (elec.)​, inductance

    德语 Reaktion (S)​, reagieren auf, ansprechen auf (V)​, auf etwas reagieren (V)​

    法语 induction, réaction, réponse à une influence externe

网络解释

  1. 感应 (泳儿个人首张专辑)

    《感应》是泳儿的个人首张专辑,共收录13首歌曲。由陈永明担任制作人,于2006年7月28日发行。
    2007年4月8日,泳儿凭借该专辑获得第7届音乐风云榜最佳粤语新人奖。

    感应 (词语)

    【名称】:感应
    基本解释
    感应 gǎnyìng
    (1) [response;reaction;interaction]
    (2) 物理学名词。一个物体(如电导体、可磁化体、电路)内部由于另一类似激发物体的接近(但不接触)或者由于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的电荷、磁性或电动势
    (3)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间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茅盾《谈月亮》
    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感應的单字解释

  • 1.感动:感人肺腑。深有所感。2.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感谢。感恩。感激。3.中医指感受风寒:外感内伤。4.感觉5.;情感;感想:美感。好感。自豪感。亲切之感。观感。百感交集。6.(摄影胶片、晒图纸等)接触光线而发生变化:感光。
  • [yīng]1.當、該。《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南史•卷三十六•江夷傳》:“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2.或是、想來是,表示推測的意思。南朝陳•徐陵《走筆戲書應令詩》:“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唐•杜甫《贈花卿詩》:“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yìng]1.回答。《後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伯升笑而不應。”《水滸傳.第六回》:“由洒家叫喚,沒一個應。”2.允許、承諾。《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紅樓夢•第九十六回》:“說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3.附和:“裡應外合”、“同聲相應”。《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4.對付:“應世”、“隨機應變”。《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5.證實:“應驗”。《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怪道昨兒晚上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到今日。”6.適合:“得心應手”。《易經•恆卦•彖曰》:“巽而動,剛柔皆應。”《老殘遊記•第七回》:“其實,只要四五個應手的人,已經足用了。”7.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8.姓。如明代有應元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