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士
- 拼音
- [rú shì]
- 注音
- ㄖㄨˊ ㄕˋ
- 繁体
- 是否常用
- 是
儒士的意思
词语解释
儒士
-
基本解释
儒士 rúshì
[Confucian scholar] 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
辞典解释
儒士 rú shì ㄖㄨˊ ㄕˋ服膺儒家学说的人。后泛指读书人。
《墨子.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龙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与秀才,何况咱是浊骨凡胎。」英语 a Confucian scholar
网络解释
-
儒士
儒士,最早是对精通宗教礼乐的术士的称呼,是古时的相礼者,负责为贵族主持祭祀、婚丧嫁娶等仪式,《礼记》中对于儒者的描述有“儒有澡身而浴德”。而“儒”发生质的变化,脱离单纯的谋生职业是从孔子开始。
汉 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知识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来源。
儒士的单字解释
【儒士】的常见问题
-
忽必烈与儒士的关系,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
弄清楚龙仁夫的出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由宋入元儒士们的群体面貌。
-
他们往往将对女色的渴望隐藏于内心,以示自己儒士之风范。
-
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和儒士曾一度受压抑和贬斥。
-
元代中后期,通过汉人儒士的上书陈言,国家逐渐立法禁止了“奴告主”的行为,但这一立法是自下而上的、被动的,因此在元代后期这一现象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
其属员称通道观学士,来自儒士和还俗的僧人、道士。
-
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
-
儒士头刹那间如有所失,一脸沮丧,慢慢坐在椅子之上。
-
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凡十四代。
-
为首之人白龙鱼服,扮作儒士,却是大理镇南王段思平,段思平身边一个青年,年纪二十不到,也是儒士打扮,众人瞧来陌生,却是方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