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 郎
- 拼音
- [shì láng]
- 注音
- ㄕˋ ㄌㄤˊ
- 繁体
- 是否常用
- 是
侍郎的意思
词语解释
侍郎
-
基本解释
侍郎 shìláng
[assistant minister]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兵部侍郎
辞典解释
侍郎 shì láng ㄕˋ ㄌㄤˊ职官名:(1) 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主更值执戟,宿卫殿门。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来只称郎。隋朝又称侍郎,并置员外郎,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为尚书的副贰,而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郎为郎中,以员外郎为之贰,历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2) 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主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
英语 ancient official title, assistant minister
法语 ancien titre officiel, assistant ministre
网络解释
-
侍郎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侍郎的单字解释
【侍郎】的常见问题
-
愿侍郎宁百受人欺,不可使好贤之心少替。
-
此时高侍郎被杀害,现场只留下了一枚红花.
-
明代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万世德曾驻兵于此.
-
潘炎,礼部侍郎,坐刘晏婿,贬澧州司马。诗一首。
-
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赐爵广平县男.
-
画卷中的主人公是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
-
熙宁二年(1069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疾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州)。
-
郑颢后历官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
五年二月任刑部右侍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就是由翁同和发现诸多疑窦,并提出重审。
-
大人您有所不知,侍郎大人击鼓背兵法可达二十二万言,只怕您今天什么都干不成了,石渠阁那边的人就吃过他的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