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叠 篆
- 拼音
- [jiǔ dié zhuàn]
- 注音
- ㄐㄧㄡˇ ㄉㄧㄝ ˊ ㄓㄨㄢˋ
- 繁体
- 九疊篆
- 是否常用
- 否
九叠篆的意思
词语解释
九叠篆
-
辞典解释
九叠篆 jiǔ dié zhuàn ㄐㄧㄡˇ ㄉㄧㄝˊ ㄓㄨㄢˋ印章上笔画盘旋曲折、重重折叠的篆书。始见于宋。点划全作纵、横两个方向,其屈曲次数,非墨守「九」之数,端视笔画多寡、印面章法安排的需要而定,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凡九叠篆之印章,悉为朱文。宋、元时官印全用九叠篆,为其全盛时期。
也称为「叠篆」。
网络解释
-
九叠篆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
九叠篆非必九叠,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视印文笔画繁简而定。九叠形容折叠之多。创自宋代。明朝甘旸《印章集说·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