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司
- 拼音
- [sān sī]
- 注音
- ㄙㄢ ㄙ
- 繁体
- 是否常用
- 否
三司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三司
-
基本解释
指三公。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明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宋代于广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辞典解释
三司 sān sī ㄙㄢ ㄙ三种官职的合称:(1) 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司。《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唐.章怀太子.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也称为「三公」。(2)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 后唐迄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皆理财之官。《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戊寅,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4)明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三司。皆为各行省的文武长官。
网络解释
-
三司
西汉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三司的单字解释
【三司】的常见问题
-
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
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中枢机构体制取代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和转移了宰相的权力。
-
1905年1月5日,侵华日军第三司令官乃木希典和旅顺俄军司令官斯特塞尔在水师营一刘姓人家商谈投降事宜。
-
在尔朱荣入洛前,元颢已经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受命领兵讨伐葛荣;而元子攸仅仅在宫中担任孝明帝的伴读,资历和官位都远在元颢之下。
-
韶第四子德衡,武平末,开府仪同三司,隆化时,济州刺史。
-
相国奏请长清公为征北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金印紫绶,封列侯。
-
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
-
癸未,兴善寺胡僧不空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赐爵肃国公,谥曰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
乙巳日,元世祖忽必烈授小皇帝赵显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
-
抚、按及三司文武看见这种光景,每日起来,只朝着北方痛哭,除过死守之外,一个个袖手无策——这种伤心惨目的现状真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