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解释

科举考试[kē jǔ kǎo shì] 1.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用“科举考试”造句 第1组

  • 1、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 2、因此,当隋唐时期开始以统一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时候,这一新的选才制度对天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再生父母"。

  • 3、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 4、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 5、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 6、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 7、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 8、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 9、科举考试对他俩来说比什么蚂蚁或者和尚的预言要重要得多,他们很快就忘了这回事,继续赶往京城,一路温习功课。

  • 10、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用“科举考试”造句 第2组

  • 11、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 12、综观元史研究,人们对元代的科举考试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13、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

  • 14、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 15、而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 16、才华盖世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吗?

  • 17、因此,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 18、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因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所以,又有“干禄体”之称。

  • 19、文庙管理所副所长张劲雷介绍,过去,在科举考试之前,学生们也一定要来拜一拜孔子,这是千百年的传统了。

  • 20、只不过,这个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记忆中的科举考试截然不同,不考经史子集,不考诗词歌赋,不考策论时文,不考八股文章。

用“科举考试”造句 第3组

  • 21、后来,郑板桥得到富商资助,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科名,并回来迎娶饶五娘。

  • 22、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

  • 23、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者,要数广东顺德县老秀才黄章。

  • 24、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 25、听闻科举考试将近,那臣女便出一个‘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上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 26、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既借鉴了西方的招生考试模式,又深受传统科举考试文化的影响。

  • 27、江腾,原名江无竞,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名门望族,祖父为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考试进士江孔殷,是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之一。

  • 28、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十九人。

  • 29、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 30、诗人词人其实很多都来自乡村,只不过地主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一登龙门,但昔日所见所闻或多或少总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用“科举考试”造句 第4组

  • 31、无论你皇帝贴不贴黄榜,科举考试都是要进行的。

  • 32、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仕途经济、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 33、蒲松龄10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72岁才成为贡员;范进中举,就是中考,考了至少十二三次。

  • 34、【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 35、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 36、你装,你继续装,十年读书就是为了这一天的成绩,居然表现出不知道,尤其是装的还这么像!“少爷,今天是科举考试看成绩的一天。

  • 37、蒙古贵族起于漠北,不重视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废除科举近八十年,彻底断绝了儒生的仕进之途。

  • 38、当年,陈世美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之后,抛妻别子,另结新欢。

  • 39、伍湛记及第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全称“三元及第粥”,是取古时科举考试高中头名的“状元”、“会元”和“解元”的意思而命名的。

  • 40、大唐天宝十四年二月,帝都长安举行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天下读书之人皆怀着满腔热情奔赴长安,志在高中皇榜、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