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模量的解释
弹性模量[tán xìng mó liàng] 弹性模量 一般地讲,对弹性体施加一个外界作用力,弹性体会发生形状的改变(称为“形变”),“弹性模量”的一般定义是:单向应力状态下应力除以该方向的应变。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系数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的单位是达因每平方厘米。“弹性模量”是描述物质弹性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统称,表示方法可以是“杨氏模量”、“体积模量”等。
用“弹性模量”造句 第1组
-
1、将组合梁中混凝土翼缘板厚度按弹性模量之比换算,并保持宽度不变形成等效截面。
-
2、弹性模量越大,产生一定应变所需要的应力也越大.
-
3、曲线拟合和重复性试验表明,高压电瓷动弹性模量服从复合型威尔分布。
-
4、同时,研究了节理连通率与岩体等效弹性模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给出了二者的影响关系式。
-
5、在这些方法中,拉伸测试是测量材料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等最直接的方法。
-
6、本论文还在势函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等温体积弹性模量的二阶导数,推导出了一个新的四参量的等压物态方程,并对得到的方程进行了验证、比较和分析。
-
7、对杨氏弹性模量E用反射式位移传感器与传统的光杠杆法测量进行比较,得出无论从操作方面还是数据的精确度方面都说明了光纤传感器法大大优于光杠杆法。
-
8、更能提高基体的强度与弹性模量.
-
9、建立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相关关系式.
-
10、着重讨论速生杨木单板顺纹弹性模量预测模型,模型中考虑到单板的压缩率、单板中含胶量、单板的密度和单板的厚度等影响因素。
用“弹性模量”造句 第2组
-
11、结果表明氢连续降低合金的弹性模量.
-
12、提出用可变电容器测金属杨氏弹性模量的新方法,并从实验上测定了碳钢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
13、假体柄的刚度由制备材料的弹性模量决定且与直径的4次方成正比.
-
14、碳化硅晶须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补强材料。
-
15、抗弯弹性模量与抗弯强度具有密切的线性关系.
-
16、由于生物陶瓷材料的弹性模量较小,很难采用添加氧化锆引起的相变增韧来解决上述缺点。
-
17、对纯物质和共混物进行的热力学分析表明,凝胶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变化受到热效应和网链数变化两个因素的影响。
-
18、结果表明:竹集成材的水平剪切强度、曲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非常优越,浸渍剥离性能较差。
-
19、用笔者推导的非纯剪切计算法,求出了处于粘接状态下的胶层拉伸弹性模量.
-
20、结果表明,密封圈的空心直径越大,制成密封圈橡胶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小,密封圈的寿命越长。
用“弹性模量”造句 第3组
-
21、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似材料配比与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
-
22、基于乌鞘岭隧道现场量测数据,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围岩弹性模量和侧压力系数进行了反分析。
-
23、材料试验机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淀粉乳浓度范围内,凝胶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淀粉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凝胶弹性则基本保持不变。
-
24、提出了一种利用静电作用下悬臂梁的吸合电压提取MEMS薄膜沿厚度方向的平均应力梯度及弹性模量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实现悬臂梁吸合电压的快速、精确计算。
-
25、对非线性模量与应变的关系作了非线性拟合,用非线性模量来代替弹性模量,对弹性介质中的波速公式作了修正。
-
26、运用波动的经典理论,提出了导波在金属杆嵌入层“变截面”传播时波速改变的“等效弹性模量”的概念。
-
27、提出了一种利用静电作用下悬臂梁的吸合电压提取薄膜沿厚度方向的平均应力梯度及等效弹性模量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实现悬臂梁吸合电压的快速精确计算。
-
28、实验结果表明,黄竹的物理性能,如纵横干缩性等优于龙竹,而且黄竹的力学性能如静曲强度、静曲弹性模量及顺纹压缩与剪切强度也比龙竹高。
-
29、以EQ6111型空气弹簧作为研究对象,改变空气弹簧帘布层的弹性模量和帘线角,然后用实验分析其在变形情况下的力学性能。
-
30、基于拉压等效与弯曲等效方法,提出了钢纤维混凝土与钢结合梁桥面板换算为单一材料等效板单元的计算模式,导出了等效板单元的厚度和弹性模量的计算式。
用“弹性模量”造句 第4组
-
31、结果前交叉韧带的拉伸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弹性模量大于内侧副韧带。
-
32、通过两种不同方法测试出新疆杨树干的弹性模量,并且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能够较好的吻合。
-
33、作为应用,进而得到弹性模量和损耗模量的标度指数。
-
34、通过对两地区部分岩心的测试,得出了岩石泊松比、杨氏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等岩石力学参数。
-
35、研究了纤维掺量、纤维长度、水泥土的水灰比等对纤维水泥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
36、介绍了利用复合梁理论测量高速电弧喷涂层弹性模量的方法.
-
37、提出了“刚度相似”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模型与实型各部分结构弹性模量相似比不一致的模型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