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的解释

尺牍[chǐ dú] 尺牍 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 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用“尺牍”造句 第1组

  • 1、中国古代尺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2、魏晋六朝行草尺牍独特的章法形式的出现绝非偶然。

  • 3、正是由于唱和诗鲜明的交际性、承担尺牍的功能、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以文为诗”。

  • 4、我们应该看到,只要学会辩证地扬弃,尺牍专用语在现代信函写作中仍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 5、能文,尤工尺牍,词以小令见长,苏轼称其“入刀笔三昧”。

  • 6、唱和诗鲜明的交际性及承担尺牍的功能,对于重新认识“以文为诗”具有新的意义。

  • 7、尺牍,是古人对书信的一种雅称。

  • 8、进一步论述吴门书派文人尺牍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影响。

  • 9、因为尺牍也是用宣纸、循古制,用毛笔行书竖行写就的。

  • 10、他从腰间褡包内摸出厚厚两轴绢丝手卷,递给紫元宗,道:昔年我拜访道宗祖师,他们多馈赠所著道书,都是些竹简尺牍

用“尺牍”造句 第2组

  • 11、书中有二十多副对联,两篇祭文,一篇残赋,一篇骈体文的劝进表,十几封尺牍及数十首诗词和诗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