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保护环境的诗句古诗词
1.保护环境的古诗有哪些
1、《诣徐卿觅果栽》唐代: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2、《诗三百三首》唐代:寒山
我昔少年时, 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 琐细如插秧。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唐代: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关于保护环境的古诗名句
1、鸟兽含冤入画图, 鱼虾抱恨葬浆污。
2、花伤不见蜂蝶舞, 山痛悲观万木枯。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4、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5、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0、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1、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1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1.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 《西湖》
[宋]欧阳修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4. 《梅花》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5.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
[宋]苏轼
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4.保护环境的古诗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5.关于环保的古诗文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参考:/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5
6.保护生态环境的诗句
其实古代的环境(自然环境)远比现在好的多,从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能看出来,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深入人心,古代虽然没有环保一词,但思想早就有,很早就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意境环境只有在古诗中了。
连宗教都有“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照灯”。对于那些暴殄天物,残害生灵者,死后要坠入地狱,忍受六道轮回之苦。千百年来,佛教的这种慈悲思想,一直受到世人景仰,这也是“慈悲济世,寻声救苦”感应篇图说》有:“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另至微,亦系生命。人能慈心于物命之微,方便救护,则杀机自泯,仁心渐长矣,有不永享福寿者乎!”《太上宝筏图说》中说:“细物宜存保护心,昆虫也解报藏金。初生草木休伐折,麟趾他年送好音。”《文昌帝君戒杀文》中说:“动植飞潜,皆含生意;卵胎湿化,具见天心。殊其形,不殊其性;异其类,不异其天。二猪五鸡,王政虽资养老。水师兽吏,条禁具有明文。奈何溺于口腹,勇为残杀,号呼锋刃,宛转钻刀,伐彼命以养我身,心何忍也?天地之大德曰生,斯人之宅心曰仁,冬不启蛰,庭不除草,养得方寸,一块仁慈,一团生气,则此心即天地之心。”又说:“天心好生,人心好杀,积习一至此乎!今劝仁人君子,破囊财以保物命,甘淡泊以怜众生,坐卧立行,留心爱护;儿顽童耍,词责伐生,善征福报,予不赘述。”《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卷三中历数了各种罪孽:或飞鹰走犬,张罗布网;或放火烧山,穷林竭泽;或持弓矢刀杖,手揉足踏,坐按卧捺;或穿坑出土,折篱作障;或剖胎破卵,热汤泼地;或断其头足,剥裂皮毛;或猛火煎烧,沸汤烹煮;或生分子母,断其胎育;或固绝命根,令其永灭。凡此种种罪恶,必遭报应。伊斯兰教也主张对万物应存仁爱之心,爱惜万物,合理开发自然。《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对动植物及一切自然之物应存仁爱之心,禁止宰杀幼畜,砍伐幼苗”。
畋不掩群,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周礼》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