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古诗句子赏析

1.古诗诗句及诗意

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2。

金陵子弟来相送3,欲行不行各尽觞4。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全部注释

1.金陵: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2.吴姬:吴地的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3.子弟:年轻人。

4.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自己。不行: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尽觞:干杯。

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李白《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句可参读。《四溟诗话》:"太白《金陵留别》……妙在结语。……谢宣城《夜发新林》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阴常侍《晓发金陵》诗:'大江一浩荡,悲离足几重。'二语突然而起,造语雄深,六朝亦不多见。太白能变化为法,令人叵测,奇哉!……刘禹锡'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不如太白'请君……谁短长'。"

【诗文解释】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多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词语解释】

吴姬:吴地女子。

压酒:酒熟时将酒汁压出。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子弟:年轻人。

尽觞: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情绪饱满,哀叹而并不悲伤,表现了诗人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特点。

2.关于风景的诗,要有诗意,赏析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3.两首描写冬天的古诗及其诗意和赏析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诗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的不平之鸣。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诗人一生悲凉的形象写照。

唐 - 刘驾 - 苦寒吟

【年代】:唐

【作者】:刘驾

【题目】:苦寒吟

【内容】: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韩愈《苦寒》:“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隆冬夺春序,颛顼固不

廉。太昊弛维纲,畏避但守谦,遂令黄泉下,萌芽夭勾尖,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

凶飙搅宇宙,铓刃甚割砭。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羲和送日出,恇怯频窥觇。……”

这首诗说,春夏秋冬四时平分,气候各异,一气不能兼四季。冬天的寒气夺了春天的气

候,冬神颛顼本不廉,因他夺了春气。春天的神太昊放松了他的纲纪,害怕冬寒只是退

避,遂使地下草木的根不能发芽,植物中有苦味甜味的都失去了。寒风搅扰天地,像刀

锋割肌肤。日月虽说尊贵,日中的三足乌,月中的蟾蜍都被冻死,不能保护。羲和驾车

送太阳出来,太阳也害怕寒威,频频偷看

孟郊《苦寒吟》:“天寒色青苍,北风

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

章。”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题目】:南秦雪

【内容】:

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

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

我思旧事犹惆怅,君作初行定苦辛。

任赖愁猿寒不叫,若闻猿叫更愁人。

4.10首古诗赏析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译文;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春。呵,越是走近家乡,是感到心虚胆怯,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家里的情况! 赏析:第一句的“断”又做“绝”。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编辑本段]题解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译 我离开了家乡到了(岭南),经过了(汉江),又到了(泷州).因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以为怕(家人已经遭受自己牵连而发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认识的人),也不敢(问家里人的情况). 2.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回乡)途中复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关心和思念). 又传此诗是 李频 所著,但是依据诗词意境等,更像宋之问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注释】: 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

5.20首古诗带赏析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

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

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宫词 / 宫中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

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 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

6.求古诗赏析10首

长歌行 汉乐府 译文 植物群生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花叶上映着的露珠只要日光照射,很快被晒干。

温煦的春曦如施万物以德惠恩泽,万物也欣欣向荣放出光彩。 常常担心秋天到了,花叶枯黄,衰败凋零。

百川东流到大海,什么时候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

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深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象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

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野望 王绩 译文 傍晚来到了东皋向远处望,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萧瑟。

放牧的人在驱赶牛群回圈,牧人骑着裂马带着猎物归来。 彼此看着却不相识,只好和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赏析 诗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时间和地点,点出一个“望”字。中间四句写景。

是一幅美好宁静的秋日晚归图。“树树”、“山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写景明句。

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转:“相故无相识”,原来那随愿而归的牧人和猎人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没有解决;于是他就只好长声歌唱,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想和类似那样的贤人交朋友。 不过,现实中还没有相识的。

这两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彷徨无依、孤独忧郁的心情。 诗的语言朴素,写景自然,真实的写出了着上秋色、夕阳的田园风光。

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与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

远景、近景、动静、静景,在诗人笔下十分和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

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

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

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

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

7.10篇古诗赏析,好的追加

归园田居·陶渊明(八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主题】这首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练习】 1.这首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2.结合本诗及《饮酒》一诗的内容说说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答: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在山野之间劳作、赏景。

生活虽清贫但是远离官场、远离纷乱的俗世,自由平静。心灵淡泊宁静。

3..诗人在末句中所说的“愿”具体指什么? 答: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补充:如何理解作者的“愿”?含义+表现了诗人的率真自然的性格,宁静淡泊的心境。)

饮 酒·陶渊明(八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主题】见练习1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达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的境界,请从一个角度赏析本句。 答:这句诗中“见”字和“悠然”用得极好,诗人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见”字写出了诗人随意、悠闲的心情,“悠然”则表现出了作者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句诗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和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用语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 3.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写的画面 答:傍晚时分,林间的雾霭聚拢来,在夕阳的余晖中,山间景色显得愈加迷人。

归巢的鸟儿呼朋引伴的相伴归来。 4.结合《归园田居》和本诗,谈谈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理解。

答:这句富有哲理,从字面来看是说这田园生活中含有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5.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 答:诗人虽身处“人境”但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就显得偏僻安静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七上) 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意】 杨花随风飘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官,须过五溪到偏远的龙标去。

我将对你的牵挂之情寄予天上的明月,让它随风一直伴随你到夜郎西。 【主题】诗人借月抒怀,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李白(七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

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

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8.古诗短句子加赏析10

1、《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赏析:该诗作中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末尾一句表述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即景言情,融情于景,是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之一。

2、《春思》唐 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赏析:《春思》是李白描摹思妇心理的诗作中著名的一首。全诗描述了仲春时节,独处秦地的思妇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的情景,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3、《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4、《春宿左省》唐 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赏析: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

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5、《春夜喜雨》唐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

诗人在春夜发现“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6、《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赏析: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共十首待续。

9.古诗《望洞庭》诗意及赏析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诗意古诗句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