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的省略
1.省略的古文句子有哪些,还有翻译,跪求!!!
⒈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如:
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第一处括号省略“楚人”,第二处括号省略“吴人”。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
(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窭管、手脚蜷曲……)第一、二、四处省略“蛇”,第三、五、六处省略“人”。
⒉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如:
⑶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如:
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
“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⒊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
⑸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
“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⑹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⒋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
⑻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2.诗词中省略主语有几种情况
诗词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在诗词中我们是很少见到有主语的句子的。所以,省略主语的情况,在诗词中也是 比较复杂的,省略的主语是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有以下几 种情况:1。
若句子的主语是作者本人,一般会省略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述第二、三、五句的主语都是作者,但已经省略了。
2。 句子的主语是作品主人公,一般也省略例如皇甫冉《春思》前四句: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诗中“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一句的主语是某一位戌边军 人的妻子,也即作品的主人公,所以在此也就省略不提。
3。 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有所交代,一律省略例如崔颢《黄鹤楼》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作者发愁的不是“烟波”,而是不知“乡关何处”。 但这个主语在前句已经言明,故此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