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桃园结义的古诗句
1.<<求助>>描写桃园三结义的诗!小弟急用最近做桃园三结义的浮雕!
桃园三结义【内容梗概】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
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
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 ”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
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结义】掌故轶闻: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千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历史上有没有桃园三结义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
其中就有"桃园结义" 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 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
2.关于桃花源的诗句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同吉中孚梦桃源》 ——唐·卢纶 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
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
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
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朝中措·桃源图》 ——元·善住 桃源传自武陵翁。
遥隔白云中。漫说人间无路,岂知一棹能通。
红英夹岸,霞蒸远近,烂漫东风。将谓神仙别境,鸡鸣犬呔还同。
《题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参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当时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长。
草色几经坛杏老。岩花犹带涧桃香。
他年倘遂平生志,来著霞衣侍玉皇。 《桃源行》 ——唐·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词二首》 ——施肩吾 夭夭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归去不论无旧识,子孙今亦是他人。
秦世老翁归汉世,还同白鹤返辽城。 纵令记得山川路,莫问当时州县名。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寻桃源》 ——唐·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 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
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
别后自疑园吏梦,归来谁信钓翁言。 山前空有无情水,犹绕当时碧树村。
《桃源篇》 ——唐·权德舆 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岩径初欣缭绕通,溪风转觉芬芳异。
一路鲜云杂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
庞眉秀骨争迎客,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汉代有衣冠,犹说秦家变阡陌。
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
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永日。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阁笔。
3.关于桃园三结义的诗句
有关“三国” 、“桃园三结义” 的诗有
1.《感寓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何梦桂
西风落日怕登楼,倚遍阑干万古愁。
衰汉竟成三国误,秣陵不盖六朝羞。
江山有恨留青史,天地无情送白头。
击碎唾壶歌不尽,荒台残雨梦扬州。
2.《读史》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耿耿青灯照青史,坐看兴废眼前来。
亡秦未必非胡亥,灭赵终然是郭开。
三国英雄由将相,六朝人物只婴孩。
商之孙子宁无论,妲己端端是祸胎。
3.《春秋战国门智伯》
年代: 唐 作者: 周昙
三国连兵敌就擒,晋阳城下碧波深。
风涛撼处看沈赵,舟楫不从翻自沈。
4.《霜天晓角·楚山浮碧》
年代: 宋 作者: 张孝忠
楚山浮碧。江汉无终极。鄂渚几行云树,天何意、限南北。使君觞醉客。健倒曾何惜。三国英雄谁在,斜阳外、尽陈迹。
5.《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年代: 唐 作者: 张九龄
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
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
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
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
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
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雄图不足问,唯想事风流。
6.《念奴娇 赤壁怀古》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小说引子》
年代: 宋 作者: 罗烨
传自鸿荒判古初,羲农黄帝立规模。
无为少昊更颛帝,相授高辛唐及虞。
位禅夏商周列国,权归秦汉楚相诛。
两京中乱生王莽,三国争雄魏蜀吴。
西晋洛阳终四世,再兴建邺复其都。
宋齐梁魏分南北,陈灭周亡隋易孤。
唐世末年称五代,宋承周禅握乾符。
子孙神圣膺天命,万载升平复版图。
4.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中的好的句子 多一点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
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
3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
4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
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
7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
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
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关羽评张飞)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
14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1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
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
17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
1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
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
2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5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2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8赔了夫人又折兵。
2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0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5.桃园三结义是在哪里结义的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书中的故事大家都相对比较了解,再次也不再累述。
来看看“桃园三结义”的其他故事。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际就开始流传了。
在赫经《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又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
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
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
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入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
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
在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桃园三结义”构思得相对来说好点,毕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的。 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
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
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
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不过,这样的写法对人物的塑造是比较粗糙的,而且立意也低。
罗贯中不愧为文学巨匠,这些史料、故事到了他的手上立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罗贯中删除了一些荒诞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尤其在三人焚香再拜说誓言时道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样一来,立意也就高了,朋友关系拔高了一大步,把一个单纯的结拜变成了一种共赴国难的相互扶持,使人倍感崇高而亲切。
一部大书把“桃园三结义”放在开头,这就为以后他们三人为实现“共举大事“这么一个奋斗目标,而能”同甘苦、共休戚、患难相携“的深厚情谊埋下了伏笔。因此,在以后的岁月中关羽、张飞为辅佐刘备恢复汉室而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也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那么,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刘关张三人没有桃园三结义。理由是:(1)正史没有记述,《三国志》、《资治通鉴》从未提及此事;(2)三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三国志·先主传》中无刘备生年,仅说他死于章武三年(223),时年六十三。先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当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
因此,刘备的生卒年代应是161~223年。 据钱静方著《小说丛考》:康熙年间关羽家乡出土的关侯祖墓碑记知,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六月。
所以,柯汝霖《关公年谱》认为,关羽实长刘备一岁。关羽的生卒年代应是160~219年。
张飞的生卒年代,《辞海》介绍:?~221年,根据《关公年谱》“张飞小刘备四岁”之说,应是165~221年。 《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
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关羽和张飞都以勇略著称当世。
魏国谋臣程显赞誉关张“万人之敌”,周瑜称赞关张为“熊虎之将”。所以,刘备特别宠信关张,视他俩为心腹之臣。
以致于后世论史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认为:“刘备待关张之信,胜于对诸葛亮之诚。” 以上几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
所以说,历史上并没有真实的“桃园三结义”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