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断者的诗词(70首)

  • 世变古来有,人才时岂无。
    已移甄井玺,犹握酿泉符。
    寿及周三老,名成汉八厨。
    彼哉武断者,盗起欲全躯。

  • 曲,高洁雄畅,最传者苏武慢二十篇。
    前十篇道遗世之乐,后十篇论修仙之事。
    曾稽费无隐独善歌之,闻者有凌云之思,无复流连光景者矣。
    予山居每登高望远,则与无隐歌而和之。

  • 山环环兮相围,溪乱乱兮涟漪。
    花漫漫兮不极,路缭缭兮安之。
    弃舟步岸兮欲进复疑,山平阜断兮忽得平原巨泽,莽不知其东西。

  • 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兖。
    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坟典。
    时下莱芜郭,忍饥浮云巘.负米晚为身,每食脸必泫。
    夜字照爇薪,垢衣生碧藓。

  • 昔日潮守有昌黎,恩波万顷横鳄溪。
    五百年后得余令,棠阴上与韩本齐。
    故家县谱熟展布,砉然牛刀优割鸡。
    期年已报三异政,节爱堂扁焕新题。

  • 有酒无肴,柰何良夜,客有鲈鱼相惠。
    如此山川,几何日月,三国竟成何事。
    目断风帆,江空岁晚,觅句漫思无已。
    怕多情、笑我华颠,甚矣吾衰久矣。

  • 有酒无肴,柰何良夜,客有鲈鱼相惠。
    如此山川,几何日月,三国竟成何事。
    目断风帆,江空岁晚,觅句漫思无已。
    怕多情、笑我华颠,甚矣吾衰久矣。

  • 青冥联翼鹄,志节傲云机。
    凶变家多难,年荒岁愈饥。
    运乖生事拙,贫病壮心违。
    蚤岁忧虞少,今春弟妹归。

  • 叔父同流元佑支,清贫远自相国时。
    旧闻河朔人伟奇,元衡笔力犹可窥。
    佳哉伯玉贤埙篪,小阮亦与竹林期。
    兆民虽云非旧知,知之正自梅花诗。

  • 武陵山水何秘邃,元化功兮不容易。
    坛曾善卷韬龙光,洞亦桃花副麟趾。
    仍思昔日吾祖浩浩提纲宗,消息旷断寰宇空。
    又闻高大舜让公器,祥瑞却生薦苇丛。

  •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
    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
    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

  •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
    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
    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
    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

  •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

  •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
    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
    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此三才者,天地人道。

  •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