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和狄志父秋日述怀)》
玉宇□蓬户。
渺凉声、_椮梧井,乱零枫浦。
得得西山朝来爽,碧瘦千崖万树。
清兴在、烟霞深处。
拄笏风流今谁是,但闻鸡、夜半犹狂舞。
试举看,渠多许。
青云万里群夷路。
肯区区、辀张兔穴,沈迷金坞。
流水高山真难料,休把朱弦浪抚。
任展转、翻云覆雨。
且对佳时随意乐,更从今、莫问惊人句。
算万事,总天赋。
《贺新郎(和狄志父秋日述怀)》廖行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贺新郎(和狄志父秋日述怀)》是宋代廖行之创作的一首诗词。由于提供的文本中有一些缺失和错误,我将尽力给出一种可能的中文译文,并对诗意和赏析进行分析。
玉宇□蓬户。渺凉声、_椮梧井,乱零枫浦。
得得西山朝来爽,碧瘦千崖万树。
清兴在、烟霞深处。
拄笏风流今谁是,但闻鸡、夜半犹狂舞。
试举看,渠多许。
青云万里群夷路。
肯区区、辀张兔穴,沈迷金坞。
流水高山真难料,休把朱弦浪抚。
任展转、翻云覆雨。
且对佳时随意乐,更从今、莫问惊人句。
算万事,总天赋。
中文译文(根据原文语境进行翻译):
玉宇草蓬门,遥远的声音,古老的槐树旁,枫叶纷飞。
得得西山朝阳明媚,青瘦的崖岩万树。
清爽的心情在烟霞深处。
手拄拐杖风流的人今在何方,只听到鸡鸣,夜半依然狂舞。
试举起来看看,他有多么众多。
青云万里群夷之路。
难道只能局限在兔穴之中,迷失在金坞之间?
奔流的水和高山真的难以预料,不要轻易抚摸那琴弦上的浪花。
任由它展转,翻动云雨。
对于适宜的时刻随意地欢乐吧,从此刻起,不要再问什么惊人的诗句。
算算万事,总是命中注定。
诗意和赏析:
《贺新郎(和狄志父秋日述怀)》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渺茫、遥远和寂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玉宇草蓬门、槐树和枫叶,以及西山朝阳、崖岩和流水高山等,营造了一种宏大而苍凉的氛围。
诗人在描述自然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提到了一个风流的人,但却不知其去向,只听到他在夜晚狂舞的声音,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诗中还表达了对自由和逍遥的向往,认为应该在适宜的时刻随意地欢乐,不要被束缚和拘泥于琐事。
最后两句“任展转、翻云覆雨。且对佳时随意乐,更从今、莫问惊人句。算万事,总天赋。”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的一种总结和思索。诗人认为,人生充满了变化和转折,应该随遇而安,不要被琐事所困扰。他提到了“惊人句”,意味着不要再追求过于华丽或惊艳的诗句,而是要接受现实,认识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诗中还透露出对自由和随意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和命运的接受和思考。
这首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苍凉而壮美的画面,在读者心中唤起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贺新郎(和狄志父秋日述怀)》廖行之 拼音读音参考
hè xīn láng hé dí zhì fù qiū rì shù huái
贺新郎(和狄志父秋日述怀)
yù yǔ péng hù.
玉宇□蓬户。
miǎo liáng shēng sēn wú jǐng, luàn líng fēng pǔ.
渺凉声、_椮梧井,乱零枫浦。
de de xī shān zhāo lái shuǎng, bì shòu qiān yá wàn shù.
得得西山朝来爽,碧瘦千崖万树。
qīng xìng zài yān xiá shēn chù.
清兴在、烟霞深处。
zhǔ hù fēng liú jīn shuí shì, dàn wén jī yè bàn yóu kuáng wǔ.
拄笏风流今谁是,但闻鸡、夜半犹狂舞。
shì jǔ kàn, qú duō xǔ.
试举看,渠多许。
qīng yún wàn lǐ qún yí lù.
青云万里群夷路。
kěn qū qū zhōu zhāng tù xué, shěn mí jīn wù.
肯区区、辀张兔穴,沈迷金坞。
liú shuǐ gāo shān zhēn nán liào, xiū bǎ zhū xián làng fǔ.
流水高山真难料,休把朱弦浪抚。
rèn zhǎn zhuǎn fān yún fù yǔ.
任展转、翻云覆雨。
qiě duì jiā shí suí yì lè, gèng cóng jīn mò wèn jīng rén jù.
且对佳时随意乐,更从今、莫问惊人句。
suàn wàn shì, zǒng tiān fù.
算万事,总天赋。
网友评论
- 简介
-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