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端午日与迟适远三子出游》
人生逾四十,朝日已过午。
一违少壮乐,日迫老病苦。
丹心变为灰,白发粲可数。
惟当理锄櫌,教子蓺稷黍。
谁令触网罗,展转在荆楚。
平生手足亲,但作十日语。
朝游隔提携,夜卧困烝煮,未歌《棠棣》诗,已治刍灵祖。
士生际风云,富贵若骑虎。
奈何贫贱中,所欲空龃龉。
古
《次韵子瞻端午日与迟适远三子出游》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子瞻端午日与迟适远三子出游》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人生逾四十,朝日已过午。
一违少壮乐,日迫老病苦。
丹心变为灰,白发粲可数。
惟当理锄櫌,教子蓺稷黍。
谁令触网罗,展转在荆楚。
平生手足亲,但作十日语。
朝游隔提携,夜卧困烝煮,
未歌《棠棣》诗,已治刍灵祖。
士生际风云,富贵若骑虎。
奈何贫贱中,所欲空龃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对中年之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已经过了四十岁,上半生已经过去,正午的太阳已经过了巅峰。他违背了年轻时的快乐,现在日子迫使他感受到老态和疾病的痛苦。曾经的热情和激情已经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白发越来越多。然而,诗人认为自己应该继续履行责任,务实地耕种田地,教育子女,养家糊口。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觉得自己像被困在了网罗中,周而复始地在荆楚之地奔波。他平生最亲近的亲人,只能和他相聚短暂的十天。白天外出游玩,晚上困倦地煮饭睡觉。他还没有写出《棠棣》这首诗,却已经治理了刍灵祖(可能是指官职)。士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财富和地位就像骑虎一样危险。然而,他感叹在贫贱之中,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最后,诗人总结道,古今中有多少事情,都只能成为笑谈的对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中年以后的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年轻时充满激情和梦想的追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无奈。诗中展现了诗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生活态度,他虽然感叹自己的境遇,却并不放弃对家庭的关爱和对事业的追求。通过对平凡生活琐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最后两句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总结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扰,将一切归于笑谈,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了,没有华丽的修辞和意象,却通过直接的描述和对细节的把握,深情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它通过描绘中年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挣扎,展示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家庭和责任的坚守。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有所反思,但并没有消极抱怨,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展示了苏辙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苏辙以他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赋予了这首诗以普遍性的意义。它呈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年华逝去,激情消退,疾病和老去的威胁,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压力。这首诗词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苏辙个人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普遍人类经验的反映。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次韵子瞻端午日与迟适远三子出游》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真切的描写,表达了苏辙对中年以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家庭和责任的坚守。这首诗以普遍性的意义呈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次韵子瞻端午日与迟适远三子出游》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zi zhān duān wǔ rì yǔ chí shì yuǎn sān zi chū yóu
次韵子瞻端午日与迟适远三子出游
rén shēng yú sì shí, cháo rì yǐ guò wǔ.
人生逾四十,朝日已过午。
yī wéi shào zhuàng lè, rì pò lǎo bìng kǔ.
一违少壮乐,日迫老病苦。
dān xīn biàn wéi huī, bái fà càn kě shǔ.
丹心变为灰,白发粲可数。
wéi dāng lǐ chú yōu, jiào zǐ yì jì shǔ.
惟当理锄櫌,教子蓺稷黍。
shuí lìng chù wǎng luó, zhǎn zhuǎn zài jīng chǔ.
谁令触网罗,展转在荆楚。
píng shēng shǒu zú qīn, dàn zuò shí rì yǔ.
平生手足亲,但作十日语。
cháo yóu gé tí xié, yè wò kùn zhēng zhǔ, wèi gē táng dì shī, yǐ zhì chú líng zǔ.
朝游隔提携,夜卧困烝煮,未歌《棠棣》诗,已治刍灵祖。
shì shēng jì fēng yún, fù guì ruò qí hǔ.
士生际风云,富贵若骑虎。
nài hé pín jiàn zhōng, suǒ yù kōng jǔ yǔ.
奈何贫贱中,所欲空龃龉。
gǔ
古
网友评论
- 简介
-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