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纳兰性德头像
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出处
更无人处月胧明”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èng wú rén chù yuè lóng mí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更无人处月胧明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翻译及注释

翻译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注释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⑵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⑶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⑷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⑸月胧(lóng)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⑹惆怅:伤感,愁闷,失意。客:过客。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词人在残雪之夜独自徘徊,联想到自己生活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为了表达内心的惆怅,故作下此词。

“更无人处月胧明”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uàn xī shā
浣溪沙

cán xuě níng huī lěng huà píng, luò méi héng dí yǐ sān gēng, gèng wú rén chù yuè lóng míng.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wǒ shì rén jiān chóu chàng kè, zhī jūn hé shì lèi zòng héng, duàn cháng shēng lǐ yì píng shēng.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更无人处月胧明”平仄韵脚

拼音:gèng wú rén chù yuè lóng míng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景来营造氛围;下片抒发了词人惆怅之情。全词景清情切,令人动容。
康熙年间,词人在残雪之夜独自徘徊,联想到自己生活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为了表达内心的惆怅,故作下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