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佚名 隋代

简介
出处
垂福则有”出自隋代佚名的《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chuí fú zé yǒu,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垂福则有

四月维夏,兆于重篱。
帝执其衡,物无厉疵。
于皇帝功,思乐旨酒。
奠爵既成,垂福则有

《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佚名 翻译、赏析和诗意

《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是一首隋代的诗词,作者佚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四月的夏天,在郊外的重篱上,举行了祀神仪式。皇帝亲自执掌权衡,没有发现任何不合规矩的地方。在这个场合,皇帝祈求神灵保佑他的功绩,品味快乐与美酒。祭祀仪式完成之后,皇帝将得到福祉的滋润。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隋代皇帝在四月夏天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皇帝以庄严的仪态,亲自检查仪式的一举一动,确保一切完美无瑕。他心怀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希望神灵保佑自己的功业,并为此举行了庄重的祭祀仪式。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皇帝对神灵的虔诚,以及对功绩和福祉的追求。

赏析:
《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以隋代皇帝举行祭祀仪式为题材,通过描绘仪式的细节展现了皇帝的威严和庄重。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仪式的过程,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凸显了皇帝对神灵的虔诚和仪式的庄重性。同时,诗词也表达了皇帝对功业和福祉的向往,显示了皇帝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祭祀仪式的描绘,展现了隋代皇帝的威严形象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它既展示了皇帝的权威,也彰显了皇帝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和祝福。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祭祀仪式的庄重氛围,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皇帝权力和责任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垂福则有”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ào xīng yǐ hòu sì wǔ fāng dì liù shí shǒu
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

sì yuè wéi xià, zhào yú zhòng lí.
四月维夏,兆于重篱。
dì zhí qí héng, wù wú lì cī.
帝执其衡,物无厉疵。
yú huáng dì gōng, sī lè zhǐ jiǔ.
于皇帝功,思乐旨酒。
diàn jué jì chéng, chuí fú zé yǒu.
奠爵既成,垂福则有。

“垂福则有”平仄韵脚

拼音:chuí fú zé yǒu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四月维夏,兆于重篱”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时运(其一)》。

整首诗如下: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人境,异俗同调。

我行适已,我止适俗。

畦陇杂花,纷若织锦。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四月的季节,正是仲夏,迹象已经显露了出来。

覆盖在身上的是春日的服装,脚步轻快地来到了东边的郊野。

这里的山色人境,不同的风俗却有着相同的志趣。

我前行的脚步正好合乎我的心意,我停留下来正好符合世俗的意愿。

田里的畦陇上杂草丛生,像是五彩的织锦。

采了又采,那卷耳草,仍不满一顷筐。

他啊,真是国家的人才。

这首诗如同一幅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风情画,远处的山岚、近处的畦陇、杂乱的野花、嫩绿的卷耳、村前的柳树、洗衣的少女,还有那出没于阡陌的耕夫,好一派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风光。在诗人陶渊明看来,“少无适俗韵”的自己就是属于这里,在这里生活,也享受着这一切的。于是他在这里“复得返自然”。

从字面上看,诗中似乎流露了一种消极落意,但实际上诗人的用意还是自得其乐、知足保和的。虽然诗人向往着“云无心以出岫”的自由之境,但毕竟人在“尘网”“樊笼”之中,不能彻底归隐。于是他借眼前之景,抒发了自己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这种情感对于长期受到束缚、压抑的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的。

“四月维夏”,初夏四月正是仲夏的季节,万物蓬勃盛长。万物至此变化出最绚烂的景色。“兆于重篱”,夏收季节已经到来,人们已经开始在田地里翻地松土。“重篱”指用竹篱围起大片的田地。“重篱”的出现更增添了田野的气氛和丰收的预示。“维夏”“兆”“重篱”的描绘令人感觉到田野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厌弃。“感此残曲,将申何情!”结尾四句一结甚远,意味无穷。此诗本是陶渊明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人生体验的抒发,结尾以身在樊笼中的自己借残曲表达情感的转折来反衬自己情感转变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感此残曲将申何情”,此时的作者陶醉于田园之中无法自拔,对现实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情感和深切的体验。“感此残曲”,只是借残曲而发端抒情,表明自己的情感体验是独特的、深刻的。“将申何情”,即情将何伸?言下之意是说自己的情感体验是独特的、难以言传的。作者紧接着用“心有灵犀”来表达自己与田园自然之美的情感相通。“无心无意”正是作者情感的转折之处,“不道已识”,即不言已识其真谛也。最后两句“自当安取,终归林园”是对“心有灵犀”的进一步阐发和深化:当自己真正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时才真正知道田园生活的美好和真正价值。“安取”二字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种种不如意的感叹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只有真正到了林园之中才能安然取乐也。“终归林园”,正是作者情感的归宿处,“终”字强调了作者对林园的喜爱和依赖之情。这首诗虽写的是残曲即景之作;却颇有真情深致;质朴中见真情;平淡中见灵秀;令人玩味无穷。

“四月维夏”,正是仲夏季节已经来临;“兆于重篱”,正是农忙季节已经到来;“山涤人境”,正是田野风光无限好;“花纷如织”,正是田园景色多美好!陶渊明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而不能自拔!“采采卷耳”,正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厌弃!“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正是赞美田园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陶渊明借眼前之景抒发了自己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真情实感!其情真挚;其思真切;其境也是真境!

对于自然、对于田园之美已经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也!这是一种多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