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丰 宋代

简介
出处
中有结实者”出自宋代曾丰的《游桃花台寺僧指似葛仙翁炼凡处》,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ōng yǒu jiē shi zhě,诗句平仄:平仄平仄。

中有结实者

昔为仙翁宅,今作梵氏家。
桃花太俗生,释老安取耶。
物原出平等,人自分品差。
我来与时违,有桃却无花。
旧来花片红,散落为流霞。
中有结实者,往往成丹砂。
仙人食之余,鸡犬辄争哗。
翔鸾久宵汉,废灶空尘沙。
殆欲从之游,龙髯不容拿。
拟作武陵记,恐谓渔父夸。
坐陪老上人,晚烟煮春芽。

《游桃花台寺僧指似葛仙翁炼凡处》曾丰 翻译、赏析和诗意

《游桃花台寺僧指似葛仙翁炼凡处》是宋代诗人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昔为仙翁宅,今作梵氏家。
曾经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如今成了僧侣的庙宇。

桃花太俗生,释老安取耶。
桃花太过世俗地生长,释老(释迦牟尼佛)安然取舍呢?

物原出平等,人自分品差。
大自然中的万物本来平等,人类却自己划分出了不同的等级。

我来与时违,有桃却无花。
我来到这里已经与时光不符,虽有桃树却没有花朵。

旧来花片红,散落为流霞。
过去花瓣红艳,如今却散落成流动的霞光。

中有结实者,往往成丹砂。
其中有些结实的桃子,往往会变成丹砂。

仙人食之余,鸡犬辄争哗。
仙人吃剩下的桃子,鸡犬都争相争夺。

翔鸾久宵汉,废灶空尘沙。
飞翔的仙鹤在长久的夜晚中,灶台废弃,只剩下尘沙。

殆欲从之游,龙髯不容拿。
几乎想要追随仙人的足迹游历,但龙髯(仙人的长须)却无法抓住。

拟作武陵记,恐谓渔父夸。
打算写一篇关于武陵的记录,担心会被误认为渔父夸大其词。

坐陪老上人,晚烟煮春芽。
坐在老僧身边,晚霞如烟煮熟了新生的春芽。

这首诗词以桃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桃花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桃花的描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桃花象征着美好和纯洁,但在现实世界中,桃花却被世俗的观念和等级划分所束缚。作者通过对桃花的赞美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世俗人生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和禅意的意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中有结实者”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óu táo huā tái sì sēng zhǐ shì gé xiān wēng liàn fán chù
游桃花台寺僧指似葛仙翁炼凡处

xī wèi xiān wēng zhái, jīn zuò fàn shì jiā.
昔为仙翁宅,今作梵氏家。
táo huā tài sú shēng, shì lǎo ān qǔ yé.
桃花太俗生,释老安取耶。
wù yuán chū píng děng, rén zì fēn pǐn chà.
物原出平等,人自分品差。
wǒ lái yǔ shí wéi, yǒu táo què wú huā.
我来与时违,有桃却无花。
jiù lái huā piàn hóng, sàn luò wèi liú xiá.
旧来花片红,散落为流霞。
zhōng yǒu jiē shi zhě, wǎng wǎng chéng dān shā.
中有结实者,往往成丹砂。
xiān rén shí zhī yú, jī quǎn zhé zhēng huā.
仙人食之余,鸡犬辄争哗。
xiáng luán jiǔ xiāo hàn, fèi zào kōng chén shā.
翔鸾久宵汉,废灶空尘沙。
dài yù cóng zhī yóu, lóng rán bù róng ná.
殆欲从之游,龙髯不容拿。
nǐ zuò wǔ líng jì, kǒng wèi yú fù kuā.
拟作武陵记,恐谓渔父夸。
zuò péi lǎo shàng rén, wǎn yān zhǔ chūn yá.
坐陪老上人,晚烟煮春芽。

“中有结实者”平仄韵脚

拼音:zhōng yǒu jiē shi zhě
平仄: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一马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让我来试着赏析一下。

首先,诗中提到了“仙翁宅”和“梵氏家”的对比,前者似乎是一个充满仙气和祥和的地方,而后者则是一个与佛教相关的场所。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时光流转,曾经的仙气之地如今已变为佛教的居所,这让人感到一种世事变迁的感慨。

“昔为”和“今作”这两个词,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仙翁宅已不再是那个居住的地方,而成为了另一种类型的生活场所。这暗示了人们的居所和环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诗句中表达的“感受”可以是很多种。从“仙翁宅”到“梵氏家”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人们对生活变迁、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这种变化也可能引发人们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此外,诗句中的对比和变化也可能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消失和新生事物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变化,表达了对生活变迁和佛教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消失和新生事物的思考。这些感受可能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意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