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应时 宋代

简介
出处
词人嗟不遇”出自宋代孙应时的《挽李中甫使君》,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í rén jiē bù yù,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词人嗟不遇

书卷平生事,篝灯静夜分。
韵钧奏韩柳,黼黻补卿云。
不鄙频挥尘,曾窥一运斤。
词人嗟不遇,地下早修文。

《挽李中甫使君》孙应时 翻译、赏析和诗意

《挽李中甫使君》是孙应时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李中甫使君的悼念和对自己文学才华未得到赏识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书卷平生事,篝灯静夜分。
韵钧奏韩柳,黼黻补卿云。
不鄙频挥尘,曾窥一运斤。
词人嗟不遇,地下早修文。

诗意:
这首诗以书卷和篝火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李中甫使君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的无奈和遗憾之情。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文学才华无法得到赏识的叹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命运不公的痛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书卷和篝火的描绘,营造出一个静谧的夜晚氛围,使人产生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回忆之感。诗中运用了富有音韵美的词句,如“韵钧奏韩柳”和“黼黻补卿云”,使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这种音韵美与作者对李中甫使君和自己的悼念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词的表达力。

诗中作者提到自己频繁挥动尘土的不鄙之事,表达了自己虽然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但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遇的遗憾。作者曾经窥视过一些机会,但却未能抓住,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感到无奈和懊悔。

最后两句“词人嗟不遇,地下早修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文学才华未被赏识的悲叹。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埋没在尘世之中,无法得到展示和发扬,只能在地下默默修炼文学。

这首诗以深沉的思念和内心的悲凉表达了作者对李中甫使君的哀悼,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身文学才华未得到认可的遗憾之情。整首诗给人一种静谧、凄美的感受,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词人嗟不遇”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wǎn lǐ zhōng fǔ shǐ jūn
挽李中甫使君

shū juàn píng shēng shì, gōu dēng jìng yè fēn.
书卷平生事,篝灯静夜分。
yùn jūn zòu hán liǔ, fǔ fú bǔ qīng yún.
韵钧奏韩柳,黼黻补卿云。
bù bǐ pín huī chén, céng kuī yī yùn jīn.
不鄙频挥尘,曾窥一运斤。
cí rén jiē bù yù, dì xià zǎo xiū wén.
词人嗟不遇,地下早修文。

“词人嗟不遇”平仄韵脚

拼音:cí rén jiē bù yù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这句诗传达了一种深沉、宁静的夜晚读书场景。"书卷平生事"描绘了翻阅书籍、研究学问的一生,"篝灯静夜分"则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有灯光的温暖陪伴。整句诗给人一种沉浸在学问之中,享受夜晚宁静读书时光的感觉。

具体来说,"书卷平生事"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书卷是知识的象征,而"平生事"则意味着这件事(读书学习)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作者可能经历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篝灯静夜分"则通过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这里的"篝灯"可能是指书桌上的灯火,象征着对知识的探索和对寂静夜晚的享受。而"静夜分"则表达了深夜时分,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灯光和书籍陪伴的时刻。

总的来说,这句诗给人一种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感觉,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它可能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夜晚的享受,同时也可能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